•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青春遇非遗 传承沃新花

  为了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让新一代非遗保护概念走下乡,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拾文追遗”实践团队于7月6日来到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各乡镇,深入了解九华九制黄精、朱备木榨油、陵阳黄石溪茶叶、野生葛根粉和杨田石磨麻油等非遗项目的传统工艺和文化背景。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情况进行走访调研,实地考察其传承现状,并以此探索非遗传承与发展新模式,为青阳县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提供破局之道,助力非遗项目的蝶变,为乡村振兴事业增添新动能。

  寻觅九制黄精,揭开振兴密码 

  “天台日有游僧过,白术黄精不待求。”九华黄精作为中国传统药材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文化内涵。在非遗传承人团队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九华黄精得以在市场上独树一帜。九华九制黄精传承人吴振东热情地邀请团队成员品尝“新鲜出炉”的九制黄精,经历过九蒸九晒工序的九制黄精,由硬变软,散发天然多糖,尤为甘甜,口腔之中氤氲着最原始的滋味。

图为九华黄精传承人吴师傅邀请队员品尝九制黄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嘉欣 摄

  然而,在对传承人吴师傅和乡村振兴办主任访谈中,团队成员们得知,一直被青阳人引以为傲的九华九制黄精也存在着难以突破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在电商销售平台上,九华黄精受到相关保健品条例规定的限制,不能在销售过程中使用其专有商品商标,从而容易遭受假冒伪劣产品的侵害。另一方面,由于九华黄精的独特属性,难以充分突出其功效,使其销售范围受到限制。九华黄精是我国的地方特产和重要资源,通过充分运用法律的知识和手段,可以帮助九华黄精传承发展纾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唤醒古法香韵,重塑非遗之美 

  “不遗榨里涓涓滴,方有槽中细细流”,寂静的村庄里,古老的木榨油坊静静伫立着,在昏暗的木榨油坊里,浓烈的油香包裹着这里的一切,望着墙上的画册:榨油石的旋转让压入其中的木头如波浪般起伏,迸发出一种无法抑制的狂热;镀上黄金般辉煌的油液缓缓流出。而那坊内传来的清脆木榨声,带着岁月的磨砺,亦或是岁月的感慨。

图为古法木榨油传承人陈师傅正在进行古法木榨油的制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嘉欣 摄

  “现在木榨油这门技艺真的已经没有年轻一代传承人了,当然我们以后还会一直去寻找对这门技艺有兴趣并且愿意将木榨油的手艺传承下去的接班人,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趁着现在身体素质还行,就尽自己努力守着这门手艺。”非遗传承后续无人的问题已经成为现今非遗传承的普遍现状。一方面,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年轻一代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兴趣不高,导致传统技艺的失传。另一方面,在传承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如资金支持不足、传承人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等,也阻碍了非遗技艺的传承。一座古油坊,千年新传承。陈师傅一家对于古法木榨油的坚守使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动容。

  漫步山间翠色,品鉴未央茶香 

  沿着蜿蜒的山路,大片静谧而翠绿的茶园渐渐引入眼帘。葱翠的茶树被轻盈的雾气包围着,一座古朴的茶亭矗立其中。“在茶叶项目发展这方面还是很难忘的。从传统的手工制作到运用机械制作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大的进步。”非遗传承人熊师傅向我们分享着自家茶叶发展过程中宝贵的回忆。

图为黄石溪茶叶传承人熊师傅向队员讲解黄石溪茶叶的制作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嘉欣 摄

  随着科技的进步,黄石溪茶叶生产越来越趋向机械化。烘焙机、揉捻机和杀青机等设备的运用,使茶叶的整个制作过程更加标准化和精确化,能够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口感。黄石溪茶叶机械化生产在保证茶叶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茶叶产量,带动了当地经济的不断增长。

  敬畏先辈遗风,创新世代传承 

  非遗探访的第四站,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御九华生态农业公司的葛粉生产基地,感受野生葛根粉生产技艺和现代技术的碰撞。“我对非遗的理解就是:寄托于传统的加工技艺,我们野生葛粉就是结合最古老的加工技艺,力求保证葛根最纯正的原生味道。”在野生葛粉制作过程中,需从生长在大自然中茂盛的葛藤上采摘新鲜的葛根。经过清洗、晾晒和研磨,葛根被制成粉末状。制作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化学物质,保持了葛粉的纯天然特性。

图为野生葛粉传承人何女士向队员演示传统野生葛粉制作中的过滤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嘉欣 摄

  随着野生葛粉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手工制作凡事以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传承人何女士在保证传统工艺不被忽视的同时,积极利用现代技术,不仅满足了销量,更是大大提高了加工后的野生葛粉的品质。

  “我们从事野生葛根加工行业,是要招募一些当地工人进行具体流程操作的,所以就可以利用葛粉加工提升当地就业率,实现当地老百姓经济增收,同时我们向农村种植葛根大户进行收购,种植葛根、加工葛根也成为净泉村主要经济来源。”作为家乡的一份子,何女士非常荣幸自己能够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引领家乡的振兴。

  炒制百年醇色,磨励瑰宝精坚 

  “桑麻油油粟旆旆,稻苗郁郁溪汤汤。”杨田东堡石磨麻油滋养了当地一代又一代人。进入麻油制作工坊,只闻见那石磨麻油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带着淡淡的果香和坚果萦绕在身旁。“我们接触电商平台的时间很短,对于一些操作不是很懂,而且就销售对象来说还是老客偏多,所以在网络上进行商品的推广还不是很在行。”通过与传承人徐师傅的交流,我们得知东堡石磨麻油的销售百分之七十都是线下。但徐师傅依然积极与当地政府配合,与其他相关企业合作,牵头成立农展中心,将产品送到农展中心进行一些宣传与售卖。

图为东堡石磨麻油传承人徐师傅正在接受队员的访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嘉欣 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品依附电商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趋势,线上电商平台销售肯定是会越来越被消费者接受、越来越好的。政府部门每年也都会组织我们到各地展销会对非遗产品进行宣传与外地学习。”在非遗传承人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作为非遗项目之一的东堡石磨麻油,其未来的发展将会光明而广阔。

  实践团成员通过对池州市青阳县五项特色非遗项目的考察,加深了对当地非遗文化及相关的发展背景与现状的了解与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的精髓。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多样性减少、传承中断、知识流失等挑战。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识逐渐增强。国际合作机制被建立,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定的力度持续加大。同时,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和支持也逐渐增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入了更广泛的公众话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标,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讯员 施璐璐 钱豪杰)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