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愿我们都是岁月里的“寻宝人”

  泱泱古国,悠悠华夏。花斑釉瓷,它从泥土中走来,落落大方成为它自己。镜头赋予它万千形态与思想,不言不语也胜过千言万语。世间情动,不过盛夏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叮当响,这应该是对瓷器最诗意的描述吧。为弘扬花斑釉瓷璀璨的非遗荣光,7月6日至9日,河南理工大学“弘扬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在马村区毛寨村开展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

  在这三天实践中,我们有幸遇见这样的传承人,在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的道路上默默发光发热。在毛寨村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小房子,走进之后,却是被其中摆满的陶瓷作品吸引,每个瓷器以精准的技艺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之美;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透露着艺术家的情感和灵魂,这便是被列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斑釉瓷。

  正在创作的传承人孙小毛抬起头向我们介绍,花斑釉瓷从原料的采选、拉胚、塑形、修胚、素烧、上釉等直到成品的完成,期间经十余道工序,每种工序出现错误,都会使烧制出来的釉色差异很大,导致烧制失败。我们在感慨花斑釉瓷用原始的温度,传递悠远的雅致的同时,也不得不为花斑釉瓷的未来担心,“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如今不只是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一切似乎都发岌可危。那些穿越了历史汩汩长河的精致工艺,却时常在物质消费的角落里独白裹尘。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传承人孙小毛。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邢耀 供图

  据了解,孙师傅是毛寨村的唯一一位花斑釉瓷传承人,跟泥巴打了近十年的交道,一间瓷窑,一份匠心,得愿以偿地将花斑釉瓷技艺发扬光大,并被列入了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看到,每当有人走进花斑釉瓷展示馆时,孙师傅都会热情地向他们介绍自己的作品。但当我们问及师傅手艺传承时,孙小毛师傅却缓缓地垂下了脑袋,沾染着泥土的手抚上了斑白的额角,此后,我们也不愿多提,答案已了然于心。随后,我们有幸切身实践,体会花斑釉瓷的制作过程,一步步进行捏制、上釉和烧制,感受花斑釉瓷这一非遗的独特魅力,亲手体验了泥土的质感,感受了釉彩的变化,目睹了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深刻认识到传统工艺的繁琐与艰辛,也切身体会到了孙师傅身为非遗传承人的不易。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体验制作花斑釉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家合 供图

  其实孙小毛师傅对传承花斑釉瓷的担忧并非多虑,我们身处于网络发达、文化多元的时代,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便捷的时代,但信息交互的迅速,让我们都有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境:随着时代的更迭,被时代浪潮裹挟的我们越发没有情怀,海量的信息变成了纷繁的噪音,灵魂在不断接受碎片化的信息,而没有太多时间去消化,特别是需要静下心来的做瓷手艺。遑论思考,大浪淘沙,却少有东西真正流传下来,而一些非遗也因其形式古老被认为其陈旧腐朽而被边缘化。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约束于文化,最终又要不断地改造文化。我们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人虽然要受文化的约束,但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没有人的主动创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生命。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非遗却在悄悄的消失,这同时消失的还有工匠传承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欣赏花斑釉瓷时所拍。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史堉栋 供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命脉。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于黑夜中燃起爝火,挥洒光芒,“传千年之纪义,燃万古之明灯”。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秘密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所以,让我们趁风华正茂,恰似少年之时,奋勇接过传承中华文化的火炬,携手点燃奋斗之火,让古老的非遗以新生的形象传递新声,让民族的记忆焕发时代的光彩,让更多人感受到花斑釉瓷的艺术吸引力,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愿我们都是岁月里的“寻宝人”。(通讯员 朱冰月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