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安徽师范大学:千名“小先生”共叙留守儿童支教情

  中国青年网芜湖8月10日电(通讯员 朱蕾 刘晨 杜子瑜)“支教好比一场旅行。我希望可以找到另外一个自己。用爱与知识播下一颗种子,未来它总会发芽。我愿化作一抹红,让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全心全益赴马鞍山支教团队成员刘香凝在自己的支教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年她跟随学校来到和县城南中心小学开展支教服务,这也是学校与马鞍山和县协作开展免费支教项目的第10个年头。

  今年暑期,安徽师范大学学子组建216支社会实践队伍,约3100名“小先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爱心支教活动,他们发挥专业特长,走进乡村、山间,走访留守儿童。他们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科普实验、美育讲堂,讲述外面的故事,开展消防知识讲座,普及防溺水知识,做好农村安全教育宣传,为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给孩子们带来温情与呵护。

  “你们来了啊!”接力17年的守护 

  7月1日,晨光熹微,在潜山市昆仑小学,安徽师范大学千方爱心学校潜山支教团队的蒋嫣然早早的来到校门口准备新一轮的暑期班招生。“你们来了啊!”刚刚架起桌椅,第一批家长便闻讯赶来,与志愿者们熟络地聊起天来,大家的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笑容,共叙一场17年的接力守护。2006年,安徽师大“十佳”大学生杨千方,怀着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梦想,回到家乡安庆市潜山县开办义务补习班,这就是千方爱心学校的雏形。

  连续17年,志愿者来到潜山市昆仑小学支教,家长们对这群“小先生们”形成了深深的信任。“老师,她英语不太好,今年希望能多补一点英语。”“老师今年你们在这里待多久时间?”一个又一个学生填完表后走入教室开始写作业,家长在门口对着志愿者笑着说:“我就把孩子交给你们了。”

  “感觉自己承担着家长的期望,是嘱托,也是责任。”蒋嫣然说,“开始并不顺利,孩子们只把我当大姐姐,上课时总是分神。”为了走出这个困境,蒋嫣然与团队成员们开展了“头脑风暴”。经过了解,趣味性是小学课程中重要的特点。于是,团队从单纯的辅导课转变成形式多样的“科普课”,从红色教育到普法课堂和普通话推广特色课程,从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讲座到“民族团结 筑梦中华”主题班会……短短的支教时间,却以优质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多彩的种子。

  支教过半,蒋嫣然在某天放学时收到了一份神秘的礼物。礼物拆开来原来是一幅向日葵铅笔画,上面写着:我喜欢你,小蒋老师!这幅画送你,希望您喜欢。

  “这是来昆仑的第一份礼物,我感到很开心。从小蒋姐姐到小蒋老师,其实他们才是我真正的礼物,在支教过程中我也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体会到教师的责任。以后,我也将带着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在支教一线做一名人民好老师!”蒋嫣然说道。

  最后一堂课上,团队成员胡依健在黑板上给孩子们写下一行字:前程似锦,未来可期,万事胜意,扬帆起航。“明年我们还来!”

  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冒着酷暑、走过山路、趟过小溪,接过学长们的接力棒,给山区的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图为志愿者们进行教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盈盈 摄

  17年来,千方爱心学校的队伍正在扩大,截至目前,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筹建的千方爱心学校实践基地已经达到了12个,每年师大的学子们都将赴安庆、阜阳、亳州、蚌埠、六安等八地开展义务支教活动。

  在马鞍山和县城南中心小学,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全心全益赴马鞍山支教团队连续10年为当地少年儿童带来各方资助50余万元,累计陪伴和县2000余名儿童,开展志愿服务3000余次,爱心支教超20余万小时,开展心理团辅百余次,形成心理档案等材料3200余篇,累计超300万字,基于实践形成的各类科研立项70余项。

  有18年历史的安徽师范大学五四爱心学校,18年来,8500余名志愿者接续支教,无偿助学68余万小时,帮助11000余名的贫困家庭学生。

  日月更替,岁月轮转,安徽师大一辈辈青年学子接续奋斗,始终怀揣赤诚初心,随四季之风传递温暖的爱。

图为志愿者们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欣悦 摄

  多彩课程,打开留守儿童另一扇窗 

  “编程不是创造东西,而是解决问题。”在蚌埠市固镇县,一堂特殊的少儿编程课正在展开。安徽师大计信学院赴蚌埠市固镇县“彩虹e教”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邢振振用许多生动形象的卡通形象和有趣的动作向同学们讲解编程知识,台下的小朋友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用“scratch”设计出的“超级玛丽”游戏,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奇特的体验。

  从计算机知识科普到网络安全教育,从庆祝建党手工课再到回荡在校园里的悠扬歌声……小老师们尽力让同学们的暑期生活丰富起来,接触学习新鲜事物。“因为被人温暖相待过,所以我也以温暖待人。”谈到选择参加支教时的初衷,团队队长、也是土生土长的固镇人梁逸宸说道:“由于当地教育资源的匮乏,我在以前从未接触过编程和科学实验,还记得那年暑假,一群大学生哥哥姐姐为我带来了这类的课程,也在我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所以今年暑假,我选择返回家乡支教,想充实乡村儿童的知识库,为他们的全面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以前关注的问题是游戏怎么玩,现在关注的是游戏怎么制作!”孩子们兴奋的话语也体现了视角的转变,和学习新事物的极大兴趣。一直到课程结束了很多同学们也依旧觉得没上够。

  编程教给了他们编程的逻辑思维,将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拆分成一个个步骤去一步步完成,从而用代码实现,带给他们不一样的看待世界的视角。有些同学对化学实验当中的原理很有思考,也开始探究生活中一些小的科学现象,喜欢和老师沟通讨论,渴望更多的知识……

图为实践队员教小朋友进行编程制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念 摄

  “小朋友们,你们看党徽上的锤头是工人的劳动工具,象征着工人阶级……”在安庆市岳西县琥珀村,同是“彩虹e教”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朱晓龙正在讲解关于党的相关知识。

  在小老师的指导下,小学三年级的邢成龙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党之树”兴奋地说:“这棵树有心形的红色树冠,中间是党徽的图案,被五角星包围着,寓意党之树繁荣昌盛……我很喜欢和志愿者小老师们在一起,学到很多有趣的东西,现在我不仅会编程,手工,还会书法,打篮球呢。以后我也要做一名支教志愿者,把美好的事物带给更多的小朋友!”

  除此之外,今年暑假,安徽师大210余支支教团队还开设了地理知识科普、素质拓展教育、普法课堂等多种多样的课程。开设了音乐、轮滑、绘画、舞蹈、手工、象棋等素质社团,从心理、学习等多个方面对孩子们进行全方位的帮扶。

图为实践队员给二年级的孩子们上音乐课,教孩子们唱音阶、诵歌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华君 摄

  以青春之我服务社会 

  在四川雅安的巴蜀之地,类似的温情支教故事也在发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安徽师大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汪继彬孤身来到四川省大竹县尖山村希望小学,在余震不断、物资匮乏的他乡开始了支教生活。此后15年,安徽师大“川皖学堂”线上授课也将安全课程一直延续了下来。

  游泳嬉水是农村孩子们消暑玩耍的方式之一。为了提高儿童的安全防护意识,传授应急自救与救援知识,团队在常规的语数外这些基本课程而外,还开展了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防疫防灾等课程等安全知识讲座。

  “地震,又称地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第一节安全知识课堂是地震救援主题课程,台上的志愿者认真讲解着。“四川雅安一直都有着大量的地震带,具有发生地震的风险。进行地震防灾演练,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与能力,十分有必要。”团队成员介绍道。

  为了更好地达到防溺水安全教育的效果,安徽师大体育学院赴四川雅安×安徽阜阳云端互助支教团队的志愿者们利用学校的小型泳池,给同学们进行了溺水自救与救援的实际演示。他们演示了游泳时可能出现的危急情况:手脚抽筋、身体被障碍物阻挡等,并告诉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慌张,按照演示的正确步骤自救,等待危机过去再向周围进行呼救。志愿者们还教小朋友们如何救溺水的伙伴,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救援他人,并演示了几种救援方法。

图为志愿者在防溺水演示课上与孩子们互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郡 摄

  “宁一日无灾,不可一日不防。我们希望利用专业所学,通过点滴的努力,提高农村儿童的安全意识,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积极响应‘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号召,以青春之我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让青春之花在志愿服务中绽放!”团队负责人卢浩楠说。

  “多年来,安徽师大的学子不仅帮助我们县的留守儿童度过充实的暑期生活,也为我们政府解决了暑期托管难的问题,他们切切实实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体现出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含山县副县长汪媛霞夸奖道。

  除了安徽和县、四川雅安,在河南郑州,山东临沂,四川达州等地,安徽师范大学其他支教队的志愿活动也在进行中,千名学子以青春之我服务社会,丰富困难家庭学生、留守儿童、失依儿童等群体的假期生活,在志愿服务中书写青春篇章。

图为志愿者为同学们进行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知识宣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华君 摄

  “关爱留守儿童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师范类大学的责任。今年暑期,安徽师大学子到祖国各地开展乡村支教,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拼搏青春,将个人所学运用于实际教学,在实践中受教育、爱教育、懂教育,为支教乡村教育做出贡献青春力量。”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林说。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