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上海8月28日电(通讯员 孟春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集结号已吹响,为了用脚步丈量、用亲身感受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阶段性硕果,把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2022年7月15至20日,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红色先锋”实践团在南京、上海等地开展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研、参观访谈等形式,了解乡村振兴“广阔前景”、传递乡村建设“蓬勃声音”、描绘美丽乡村“锦绣图画”。
据介绍,该项目择取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工作尤其是产业振兴成效突出的区域作为主要对象,探寻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红色密码”。
以党建为引领,打开产业兴旺的“金钥匙”
走进谷里街道双塘村,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家门口”的产业园成了村民就业的主平台。“红色先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村史馆、党群服务中心以及协商议事与文体平台等地。
在村使馆,张书记详细地介绍了双塘村的历史发展、名人轶事、英勇事迹、民俗文化等,还着重分享了村中超200年历史的沙墙村井的故事。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感叹道:“这些历史都是村子独有的珍贵记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了解村子历史的方式,属于乡村的民俗文化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且传承下去。”
随后,张书记重点介绍了双塘村的产业发展情况。她谈到,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双塘村的产业也要依托本地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来发展。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双塘村两委班子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依托党组织建设,带领村民定位本村特色,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雨花茶”,将花卉种植产业与婚庆产业进行结合,打造大型花卉婚庆产业园区。提起花卉种植,张书记说:“我们去年主要种植的是薰衣草,当时也是精心挑选引进的品种,薰衣草盛开的时候为我们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还登上了微博热搜。不过今年我们减少了薰衣草的种植面积,增加了花卉品种,着力打造更富有层次的花卉园区。”
如今的双塘村,在村党委的带领下,村民积极参与打造典型的农业旅游型村庄,将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打造花海盛宴、百亩茶园,全面搞活乡村经济。不仅如此,随着产业发展、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村党委还着重提升服务水平,建设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增设电子阅览室、舞蹈室,打造现代化村史馆,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文化服务。
图为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在双塘村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益涛 摄
以党建为中心,创新乡村治理的“新路径”
“南杨村能如此美丽,党支部功不可没。”南杨村副书记介绍说,在村党委的引领下,成立了党群服务站。南杨村作为一个党群,由此下沉到各个站点,再下沉到网格点位,关注老百姓的日常所需,记录党员同志的建言献策。暖心的工作格局成效不断显现,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党建引领下的新时代基层乡村治理创新模式初步形成。
对于如何达到社会治理的自治+共治、怎样把乡村振兴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有效融合等问题,该村在实践中也给出了“南杨方案”。南杨村副书记谈到,“当前的乡村治理主要是一个自治的过程,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通过宅基地归并平移,新的乡村治理的探索模式就是物业加村委会相结合,达到共治自治的新形式,这也是南杨村今后要探讨的方向”。
以党建为支点,描绘乡村面貌的“新蓝图”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邓楼村作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村民生活和乡村面貌近几年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楼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到,“邓楼村的乡村振兴主要是选择以生态振兴为抓手。村里祖祖辈辈都是与土地打交道,但是在过去都是农民自己种地、施肥、打药,这样不仅种植成本高,对环境影响还大,长此以往导致土地大不如前,村民的收成也并不好。现在采用集体经营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把土地承包给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集中播种、集中施肥、集中收割,村民就以土地入股,不但这方面的收入增加了很多,还能空出时间到本地产业园务工增加额外收入。”随着邓楼村逐渐从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农业发展,不仅土地收益增加,而且积极响应了农药化肥的减量增效行动,实现了环境和经济的平衡发展。
在前往村里红色地标的过程中,邓楼村党支部书记讲到:“现在的邓楼村,生活好了、环境好了、村民精神面貌也更好了。村党委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发展,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实现强村富民、生态宜居和民生幸福这三点。”实践成员了解到,村里的红色地标是一个文化广场和毗邻的红船坑塘,其目的是为了时刻提醒村民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党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要传承下去。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邓楼村已经从原本不起眼的小村子,向产业兴、百姓富、环境美的和谐村庄大步迈进。
?图为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在邓楼村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雪晴 摄
通过深入乡村地区,探究党建引领为乡村振兴注入的“红色动力”,来着上海理工大学的这群研究生们体悟到了百年大党的领导伟力。身处新时代,面向新征程,他们纷纷表示,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之中,踔厉奋发、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