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南信学子暑期实践:艺术点亮乡村 设计赋能振兴

  中国青年网南京7月20日电(通讯员 张雨彤 张帅 周佳骏)7月3日-7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艺术点亮乡村,设计赋能未来”社会实践团队在南京市六合区冶山街道开展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发挥艺术专业特长开设美育课堂,与农民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对话,绘制出一幅幅“手绘乡村”图,将社会实践、专业实践、艺术实践互融互通,助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艺”起筑梦,美育童心 

  实践队员们来自该校数码艺术学院开设的六个专业,他们为冶山街道暑托班儿童打造多维度、综合提升的美育课堂,用美育做教育的浪漫注解,开展“兔飞猛进”系列折纸手工活动、“经典音乐中的红色故事”音乐小课堂、“小小绘画家”色彩绘画美术课程等,让他们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抚慰,帮助乡村儿童塑造多彩的人生体验。

图为实践队成员教小朋友学习折纸。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佳骏 摄

  “小朋友的想象力真的是不可磨灭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画让我感到非常的惊艳,原来糖果罐还可以用这种绘画形式来表达。” 实践队成员徐心雨感叹道。暑托班的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沉浸在自己小小画纸上,稚嫩的小手不断舞动着神奇的画笔,勾勒着他们心中独一无二的美好世界。经过了一番“艰苦卓绝”的“战斗”,小朋友们战胜了五彩斑斓的丙烯颜料,展示出了一个个天马行空的童真世界。

  “老师,怎样能把兔子折的更立体呢?”“我发明的这个折法比老师的还好看呢。”在“兔飞猛进”系列折纸课堂上,孩子们讨论激烈、笑声不断。实践队成员带领孩子们逐渐学会了不同的折纸步骤和技巧,他们很快就能制作出精美的折纸作品,且会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意涂鸦。折纸制作完成后,孩子们自信满满地带着自己的作品上台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与设计灵感,让大家一起欣赏与点评。在课堂的最后,实践队成员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结合主题讲授其中蕴含的生肖故事,让儿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植根田园,非遗不遗 

  实践地冶山街道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六合农民画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国家的记忆和历史,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社会实践团队走访六合农民画美术馆。

  “当一幅幅色彩鲜艳、构图饱满的农民画映入眼帘时,我的脑海里浮出两个字——‘震撼’。”实践队员走进六合农民画传承基地时,农民画传承人们正埋首挥毫、勾线填色,绘制作品。

  “我们每年春节都会创作一系列的生肖主题年画作品。我为今年的兔年创作了三幅农民画作品,其中《兔飞猛进》获得南京市文联主办的‘百兔争春——癸卯年生肖兔艺术创意作品展’三等奖,我们的生肖作品还被制作成电子贺年卡,广为传播。”被誉为“东方毕加索”的63岁的张国良是六合农民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已从事农民画创作近40年,他向实践队成员介绍农民画的风格及内涵,让大家在画中感受乡风民俗、感悟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的细腻表达。

  随后,非遗传承人带着实践队员们体验感受农民画的绘制过程,面对面进行交流教导。一笔一线的勾勒,一涂一画的点缀,使团队成员零距离触摸非遗文化的脉搏,领悟植根于中华田园的淳朴艺术之美。“这次非遗学习活动让我感受到了色彩冲击的震撼,作为艺术生,农民画的创作风格与背后的底蕴给予我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灵感,让我发现了一种从悠久的农耕文明中喷薄而出又在当下时代里浓郁且生机勃勃的美。”来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实践队成员张子欣感叹道。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非遗大师进行学习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佳骏 摄

  面对优秀的传统非遗文化,实践队员们带着对农民画的兴趣与好奇,与传承人们展开了一场热闹的访谈会,团队成员针对参观体验,结合自己对传统非遗文化的感悟与思考以及对自身艺术专业学习的启发与触动,纷纷提出问题。“农民画创作主题从以前的围绕传统农耕生活到现在的丰富多样,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演变历程呢?”“非遗农民画传承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它更是一种传播表达的特殊工具。比如我们会绘制有关防疫宣传的系列农民画作品等等,让时代主题以一种更新颖生动的方式呈现,更好地进行双向传播。打破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壁垒,让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绽放光彩。而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我们的创作都是把发生在广大农民间的身边事变成画中景,艺术没有壁垒,而农民画在当今只有植根于生活,兼具艺术欣赏和实用性功能,才能真正‘’入寻常百姓家,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农民画非遗传承人针对问题耐心回答。

  聚力青春,“艺”绘乡村 

  冶山街道有千年悠久历史,又是江苏省内重要的涉农街道,近年来大力发掘农民画、石柱林、冶山矿坑等文旅资源,不断擦亮诗画田园新底色。社会实践队深度挖掘冶山街道村庄地域特点、文化特色、产业特质等素材,设计专属手稿,创作出“农民画里绘新颜”“千年冶山的前世今生”等具有显著冶山特色的主题墙绘,助力美丽乡村和宜居乡村建设,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进行主题墙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佳骏 摄

  实践队成员手拿绘画工具、颜料桶,耐心定位、勾线、调色、上色,在他们繁忙而有序的勾勒下,一幅幅精致的绘画与墙体巧妙融合,让原本冰冷单调的墙面变成了乡村中美丽的画卷。尽管实践期间时而烈日当头,时而狂风暴雨大作,他们手中的画笔却没有丝毫停歇的趋势,当笔尖沾上斑斓的色彩,笔刷在指尖跳跃、徘徊,烈阳与暴雨下的倾洒才更具有青春的意义。

  “火辣辣的阳光照在脸上,汗水滴在调色盘里。我们这次的墙绘之旅,虽不轻松,但村民的赞叹与肯定给了我们坚持绘画的动力,我们把所了解的、所看到的、所希望的冶山历史和新农村建设绘在墙上,虽不起眼但足够真诚。”实践队员说。

  实践队员们深入冶山,在白墙黑瓦下留下他们的艺术印记,同时在多平台直播,吸引近3w人在线观看冶山的乡村风貌、落日晚霞。实践队员们不辞辛劳、一笔笔勾勒成画,让更多人知道冶山、了解冶山。经过三天的早出晚归,一幅幅独属于冶山的画卷在白墙上定格。各家各户的房屋建设已自成风格,可墙绘更装点着整体和谐,为乡村新风貌添笔新彩。

  情系桑榆,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是国人千百年来对老人群体的不懈追求,“艺术点亮乡村,设计赋能未来”志愿者团队走进冶山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这里的老人们绘制肖像画并进行红歌献唱。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敬老院老人绘制肖像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佳骏 摄

  团队中的美术专业学生发挥特长,瞄准老人们的关键外貌特征,绘制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老人们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因此都感到十分新奇有趣,绘画期间,团队中的声乐生们与老人亲切交谈,开设“点歌”环节,献上《女驸马》《我的祖国》《红灯记》《沙家浜》等老人们想听的曲目,与他们一起重温属于他们青春时光里的岁月金声。老人们边听曲,边赏画,欢声笑语不断。

  在与中心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实践队员们进一步了解到,这里的老人大多是五保户,家中亲人凋零,每月靠着政府资助和低保维持生活支出。得知这一消息后,实践队员们的感悟又深了一分,“最开始这次活动之于我,是用专业为老人们画一幅画,对我而言更多的是对绘画功底的检验与实践,当我知道这些老人们的情况后,不觉间手中画笔的分量就重了起来,关爱与陪伴的想法大于炫技,我画出来的也不简单是一幅幅肖像画,而是现实生活里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养。”

  伴随着肖像画的陆续完成,活动落下尾声,而这场名叫爱与陪伴的艺术实践课,会在实践队员们的心中回荡良久。

  校地共建,共谋双赢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搭建校地合作、资源共通的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平台,7月4日下午,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与南京市六合区冶山街道在冶山街道农民画美术馆隆重举行交流座谈会暨“南信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冶山街道党工委、团工委相关部门同志,数码艺术学院部分领导老师以及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学生出席仪式。

  座谈会中,与会人员就冶山街道的发展特色、实践机会、非遗文化与文旅融合以及科技人才互通等事项展开交流讨论,同时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揭牌共建南信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社会实践、学术研究、艺术乡建等方面达成一致共识。

  后续双方将会以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为契机,在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同时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为街道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文化资源、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互通互融,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打造双方协动、双向共赢的校地合作新标杆。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