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天,中国传媒大学CUC农业合作社调研小组来到了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完成了为期一周的主题调研。
前期准备
本次调研的主题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合作社转型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定位”。选题基于我国乡村振兴大背景,旨在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对万涧村村民、村两委、合作社理事、政府相关部门等进行深度访谈,总结该村农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形成一份较完整的田野调查报告,对领域内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案例补充。
在出发前,我们首先就研究问题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完成了该问题下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撰写。通过人脉和网络资料两条线对万涧村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与龙潭乡政府、万涧村驻村学者完成了调研前的联系。
初到万涧
万涧村坐落于安徽省南部,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龙潭乡,总面积22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抱,是典型的山区地貌。在前往万涧村的途中,车窗外的景色逐渐由现代化的建筑向山林翠竹过渡。驶入山中,越来越多的绿意奔涌而至,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吴冠中的山水画,可谓好山好水好风光。
资料显示,万涧村共有35个村民小组,702户,2573人,但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来到当地,我们观察到由于山脉的阻隔,万涧村村民的居住分布状况相对分散,实际感受到的人口甚至更少,人口老龄化严重。而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村民间的社会联系很强,整个村庄是凝聚力较强的共同体,村民们热情好客,真诚质朴。
调研发现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围绕万涧村“回味乡愁”农业合作社进行了访谈对象的具体选择。先后访谈了万涧村党支部书记,“回味乡愁”合作社理事、社员,支教志愿者,龙潭乡人民政府等。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对万涧村的发展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总结其发展经验与现存问题,可以概述为以下三点。
1. 多方协同,合作共治
据统计,2018年至今,万涧村“回味乡愁”合作社已经吸纳100余户村民以房屋、土地、现金等方式入股,筹集资金50余万元,整合村民47户,闲置大屋逾5000㎡。同时复垦了该村三分之一耕地面积的废耕土地。
从万涧村支部书记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万涧村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从9人办社到百户入股,“回味乡愁”合作社集中了来自社员、政府、社会组织的多方力量,正在探索一种多元协同的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力量参与是构建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体系题中应有之义,其参与效果可以微观体现在农村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乡村治理的效能和现代化水平。放到万涧村“回味乡愁”合作社上,社员、政府(各级政府及村两委)、社会组织是发挥力量的三类主体,三者的良性互动可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其中,市县政府及村两委主要发挥监督的职能,同时为涉及合作社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建议,给予资金和技术上支持。如在合作社成立早期,万涧村村两委代表到邻村学习培养、管理经验,引进金丝黄菊苗,申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为合作社的早期发展做出了极大努力。
此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的参与使“回味乡愁”合作社的发展走上了更加现代化、市场化的轨道。2018年,中规院受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选择万涧村开展了传统村落保护试点项目,将合作社作为集中力量,调配资源的首要路径,为万涧村的长期发展进行了专业规划,也为农业合作社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上和人才上的支持。
2. 文化建设,探明新路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万涧村合作社的文化发展值得关注。区别于单纯的经济组织,“回味乡愁”合作社体现了更多的社会属性,文化建设让人眼前一亮。在合作社的支持和监督下,万涧村本土的社会组织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老年协会、荧荧公益书屋、诗歌协会、广场舞队……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不仅体现了万涧自身建设能力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文化氛围的提升。农业合作社作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生力军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服务中心,在发挥乡村文化建设功能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万涧村“回味乡愁”农业合作社以“经济性、可操作性、渐进发展”为导向,注重文化传承,发展社群空间载体,引导社会自组织成长,是农村新文化建设的一次很好的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在关注儿童、老人生存现状的同时,也将目光放到了女性群体。为妇女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宣传性别平权,使乡村女性从“无我”到“小我”到“大我”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得以实现。合作社餐饮理事杨阿姨在访谈中提到:“现在负责合作社伙食的阿姨,在这项工作之前处于‘无业’状态,每天的生活就是打麻将。在有了这份工作之后,不但有了收入,身体也更好了,人看着也年轻多了。”
3. 多元产业,谋新困境
农业合作社本质上是农民自发组织的经济组织,在包括万涧村在内大多数中国农村,目前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旧是农业。但由于农业发展存在种种限制,发展多元的产业结构,延长深加工产业链,成为市场给农村提出的新要求。
从龙潭乡政府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市场的多变是影响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政府协调采购公司与对接村镇的过程中,村镇合作社往往会由于规模不够大,产量难供给,从而错失大厂家的订单。而通过电商服务、直播带货的方式又需要更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成本,难以保证获得足够的利润。同时,由于农业发展条件的限制以及“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万涧村大多数农民仍旧在“靠天吃饭”,偶尔还要承担野猪入侵带来的损失,更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推动农村产业公司化,开展多元的产业类型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集中路径。
由此我们关注到,万涧村合作社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也着力开办了旅游服务,打造特色民宿等旅游产业服务,为万涧村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加快,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类新型农业合作社形态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合作社就是一种重要形态。从万涧村的实践情况来看,通过农村民宿餐饮获得的旅游、研学收益在当地农民就业、产业脱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重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万涧村农业合作社旅游项目目前面向的主要群体是高校研学团队,旅游品牌建设尚显不足,要想开拓市场、吸引更多的旅游团队还需制定更有传播力的宣传策略;第二,万涧村旅游项目种类较少,以自发式开发为主,标准化管理的旅游区域不多,投资能力有限,尚未形成规范化的运营机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民宿运营者向我们描述,虽然近几年来万涧村的民宿越来越多,也不断有“回头客”再次回村,但实际上还达到政府制定的标准,没有完整的旅游架构,相比于天柱山前山的旅游收益还有很大差距。
后记
余华在《第七天》里写道:“我走出自己趋向繁复的记忆,如同走出层峦叠嶂的森林。疲惫的思维躺下休息了,身体仍然向前行走。”在万涧的日子,我时常会陷入这种不真实的状态。这个日落而息的小村,好像与山外的城市处于平行时空,一切烦恼都可以再放一放,让人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平静。
同期参与调研的伙伴说:在万涧跟老人们聊天、尝试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是一件五味杂陈的事情,因为总有远远超出预期的惊喜、感动、无奈、不知所措……这些都是数字和描述很难还原出来的。但相比起其他过程,发现和描述问题真的又要简单得多得多。
正是如此。在调研文字背后,初到万涧的惊喜和与村民相处的日常也许不是研究问题所需要的,但却是这段经历里极为重要的记忆。热心的阿姨,写得一手好字的大叔,去掉头衔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是最真实的农民,也是最真实的农村,最真实的中国。
中国农村是一头“庞然大象”,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条毛细血管。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每一个阶层都是从乡土社会中剥离而去,然而最后却不免回到乡土社会本身。一切现代社会的问题,我们都能在乡土社会本身找到答案。
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发展终要经历一段艰难却关键的过渡。这群命运黏连土地的劳动者,等待他们的必将是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