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他乡容不下灵魂 故乡安置不了肉身

  为响应国家号召,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乡兴有我,相信有你”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8人于2021年7月16日来到四川省达州市郑家坝村进行实地调研。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一踏入郑家坝村,清风和蝉鸣声就将我带回小时候的那个夏天,坐在凉棚下,啃着西瓜,奶奶在身旁扇动着大大的蒲扇,岁月静好。

  我们首先和村长了解了当地的情况,郑家坝村面积不大,由于年轻人多数选择外出务工,村里十分缺乏劳动力,留守儿童问题严重。


??图为 队员记录郑家坝村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仕严 摄

 
 

  跟着村长一路走来,发现几乎每家都是爷爷奶奶带着孩子生活。老人们在屋前那块小的不能再小的地种着蔬菜,小孩儿满裤子的灰在屋子里玩着,从他们的眼神里似乎看不出与父母分别的难受。后来,我们和其中几个孩子交流才知道,他们只是习惯了,习惯了没有父母的生活。听到这里,我的心狠狠地酸了一下,没有人会不依恋父母的,我始终不相信他们口中的习惯。

  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太多的选择,而孩子只能选择接受,留守儿童的身份也是被迫接受的。“没有办法啊,一家人要生活,父母就必须出去打工养家。”村长无奈地解释到,在郑家坝务农是养不活一家子的。也许真的像书里写的那样,他乡容纳不下灵魂,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一个叫做家的地方找不到养家糊口的路,找到了养家糊口的地方却安不了家,从此有了无穷无尽的漂泊,有了缺爱的留守儿童……

  可怕的不是距离而是疏离。当我们问到郑家坝村的张春林小朋友想妈妈了吗,他只是害羞地点了点头,嘴里怎么也说不出来一个“想“字。我不敢想象几年后他的母亲回家了,他还保留着这一份说不出口的念想吗?  从心理学角度,一个儿童,如果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那么,他们将无法建立对世界的安全感,也难以培养对社会和他人的亲和与亲密,他们将变得疏离,对世界、社会、他人的疏离。在留守儿童的疏离感建立之际,也同样是一个心灵与全世界隔绝之时。留守儿童与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从呱呱坠地就本能地依恋父母,寻求父母的关爱,直到成年。

  如果一个孩子在婴幼儿期就不得不忍受与父母的分离,同时祖辈又不足以给予他们替代的关爱,那么他们就几乎难以避免会出现安全感的危机,这将使他们在成年后更少亲近社会的倾向,更多对社会、他人的不信任和敌意;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更容易陷入无助和沮丧中,他们会表现出更明显的抑郁和社会退缩。

  我们全社会需要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投入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是时间能解决的,也不全是父母的过错,其根本原因是社会资源分布不均,乡村振兴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解决留守儿童之殇上。从根本上说,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首先要恢复家庭作为儿童与社会沟通平台和公共服务传递渠道的功能,这就需要加快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减少农村留守问题,才能使进城的和留下的农民生活都得到改善。

  郑家坝村目前正在加快产业升级,惠农政策也在逐步落实中,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通讯员 傅玉蝶)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