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留下希望的花种,守护童心的绽放

  盛夏七月中,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从芜湖出发,经过一千三百多公里的车程赴往达州,与山区的孩子们共同书写一段属于我们的独家记忆。

  若只用两个字来形容此行的感受,我想或许没有任何一个词比“纯粹”来得更加贴切,仅一方净土、两寸粉笔、三尺讲台、百名学生,便是十六人支教生活的全部组成。在这栋陈旧的教学楼里,网络设备长时间未经修缮,木质的桌椅也是年份已久,三间不大的教室容纳了一百多位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然而承担着比以往更艰辛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山水生活的本真与质朴也逐渐浮现出来。

  来金鸡乡学校的十多天,最日常的活动便是爬山。灼灼日光虽生出热意,袅袅微风却拂来清新,我们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悠然行进,目光所及是低矮斑驳的泥瓦房,许多微小但盛放的花朵点缀于山石上、溪水边,蹲下身,鼻尖便沁入青草香气。当我看见这些努力生长的绿色生命,就会不自觉联想到这群在山间肆意奔跑的孩子。

  孩子们生性好动,喜欢满校园地跑,更喜欢嬉闹着跟在我们身后,一边兴奋地喊着老师一边跳上来要老师背。这里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还有不少是单亲或重组家庭,生活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周末闲时和小朋友们上山赏景的路上,队里的男老师几乎背了这个小男孩一路,虽然不怎么说话,但看得出来他很开心,一直拽着老师的衣服在笑。爬山的途中与他聊天了解到爸爸不在家,队员问他是不是很少有人背着他一起玩,小脑袋便像微风中的花朵上下晃了晃。黄昏时刻一起下了山,老师和孩子们的身影映在蜿蜒的山路上,被拉得很长。

图为支教老师在家访时,陪小朋友玩耍的场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柯润 摄

  送走欢快的周末,迎来充实的课堂。“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这节语文课的主题,小班的语文老师在讲台前播放着歌曲《苔》,孩子们在座位上聚精会神地听。人们热衷于将这些偏远山区的孩子比喻为小小的花,在他们看似弱小的身躯里,或许蕴藏着不可预知的能量。在正式上课前,我一直在纠结于应当用怎样的态度或方式去面对这些小孩儿,直到我第一次真正走进教室看见这些稚嫩的面孔,看见许多双乌黑发亮的眼眸。或许他们之中也有性格顽劣的,有对学习兴趣低迷的,我也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给予他们足够的知识,我们能做的,仅仅是为学生们增添一点对世界的好奇,对视野的扩展,对思维的转变,即使这些影响可能十分微弱,但我希望他们清澈的眼睛能看得更远,步履能迈得更大。在朗朗的读书声和笑语声的牵引下,我的思绪总是会不自觉地被拉得很远,或许多年之后,当初赤着脚满校园跑却羞于在讲台上展示才艺的孩子们,会变得自信伶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焕发光亮,正如每一朵看似弱小的花都有概率在未来的某一刻绽放异彩。我们如同养花一样埋下一颗种子,仔细考虑着如何施肥浇水,看着它在阳光雨露的沐浴下盛放。

图为队员给孩子们拍摄心理档案照片时的场景,支教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蝶兰 摄

  十七天转瞬即逝,即使心中怀着千般不舍,我们也要告别金鸡的绿水青山,告别这群可爱的孩子。在结课班会后看着大班的女生专门为我们准备的节目,不知不觉想到了曾只身一人来到尖山教课的那位学长,想到了十几年来坚持为山区孩子奔赴千里的志愿者们。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需要许多年、甚至许多代人的努力,我们能做的只是为孩子们播撒下种子,给予关爱呵护。“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无论条件何其艰辛,名为希望的花终究会于山峭中绽放。 (通讯员 胡蝶兰)

责任编辑: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