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假如非遗会说话

  2022年7月13日,为完成鲁绣非遗文化调研任务,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龙腾四海队结束了山东省济宁市春秋源鲁锦制品厂以及春秋源鲁锦博物。

  我们乘着时代的风云,以微毫诠释盛大,且歌且舞而来。我们曼妙风姿里,就是生命。我们轻盈飞过处,就是天空。这是央视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一句话,而在鲁绣文化调研过程中,我认为鲁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独特的温度展示着历史的韵味和人文关怀的深度。

  假如非遗会说话,在我们面前的鲁绣作品会对我们说什么?在与鲁绣朝夕相处的这段时间,我仿佛做了一个又长又真实的梦。在梦里,鲁绣像是活过来了在我耳边喃喃低语,这些作品像是时光穿梭机一般为我展现出历史的故事与光阴的流逝。

  鲁绣看起来并不难,在纸上绘图用蓝色的复写纸将图案拓印在蓝色红安大布上,以粗线勾勒出边框,敷以红、蓝、白、黑等色,选用花鸟、山水、虫草、历史故事等吉祥图案,再配上福、禄、寿、喜等字样。每一件鲁绣作品都不一样,色彩各异,花纹独特,甚至同一张布上都可以出现数几种图案与针法。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珊老师的话来说,这些作品不只是作为展览品,并不是冰冷的,而是在历史中老百姓离不开的日常用品。这些作品都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人文关怀,充满了温度与韵味。如果鲁绣会说话,她应该是一个温柔的母亲形象,在历史长河中、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鲁绣是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世间美好的烟火气息。她像是一个母亲,是温饱的象征;她是一种期望,是新娘出嫁时对新生活的向往;她是一种慈爱,是新生命诞生时的喜悦。

图为刘珊老师在教给实践队员鲁绣理论知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孔昱晴 供图

  在学习鲁绣理论知识和亲身制作时,我仿佛也成为了一名留下绣女,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黄昏余晖之下,厅堂前面鲜花娇美,我和队员们像一群可爱绣女,争拿笔上绣床写生,夜深人静时,也会想到添线绣床人倦,翻香罗幕烟斜。想到贫苦人家冬至夜妇女坐在绣床前漏夜刺绣,人虽极感疲倦,然而还是续添丝线继续刺绣。这也许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吧,透过作品,看到文化的魅力,体会到情感的流通。

  然而,如果非遗会说话,他们是否会质问我们,为什么传统文化为什么会消失?在这段时间,我从传承人老师那里得知,许多传统文化正在消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象,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会消失?是否会只留在冰冷的展览窗里?

图为博物馆中展览的鲁绣手艺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孔昱晴 供图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例如戏曲、皮影戏、手工剪纸、书法等都慢慢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电视,电影,流行音乐等,而对于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而言,这些新兴文化的确很符合当代年轻人的需求。但是,我们怎么能在有了这些之后就拋弃了我们原来的珍贵的传统文化,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中国华夏五千年的珍贵文化,应该被永久的传承下去,这对我们来说会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我们总是会听到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的生存空间,生存,顾名思义即为生和存。生也就是非遗的产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百几千年前我们的祖祖辈辈创造并留传下来是宝贵的遗珍。存即是发展,政府做了大量的努力措施。

  而我们能为保留非遗生存空间保护非遗健康发展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聆听,聆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音,体会他们的韵味,感受他们的温度。承遗风古韵,传文化薪火,这也许就是实践的意义,这也是我们来到春秋源鲁锦制品厂以及春秋源鲁锦博物的作用,聆听鲁绣的声音,体会鲁绣的温度,传承鲁绣的精神。(通讯员 孔昱晴)

责任编辑: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