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一丝一缕非遗情,一针一线共相守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俯仰中华上下五千年,千古文脉养我以浩然正气,大美华裳暖我以浩荡胸心,但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多少余烬顿灭而不复燃,多少先辈声声诉求而失意。“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在这灯红酒绿、浮躁喧嚣的世界中,是否还有一群人,宛若一头头憨厚的耕牛,在默默坚守与耕耘着那流传了数百年的文化和传统? 

  7月15日至18日,为深入发掘阳新布贴非遗技艺的深厚魅力,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弦歌不辍,今人共守”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开展社会实践,我们有幸遇到这样一群非遗传承人,在产业振兴、非遗扶贫、文化传承的道路上默默耕耘,坚守着这千百年遗留的瑰宝——阳新布贴。 

  步入阳新布贴艺术陈列馆,我们队员便被墙上那一幅幅色彩浓烈、造型独特的布贴作品所吸引,一路连科图的期许、麒麟送子图的祝愿、七仙起舞图的热闹、双凤戏牡丹的富贵……在传承人叶春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我们恍若透过那精致巧思的一针一线穿越千年,看到那时的农家妇女或是在农闲时分嬉笑一团聚在一起研究布贴的纹样图案,或是点灯熬油在昏黄的烛光中奋力为孩子赶制新衣,一丝一缕间,寄托着那个年代最朴素最诚挚的祝福。那时的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极具智慧的阳新妇女便创造了各式各样的福神、保护神,威风凛凛的狮子老虎、多姿多彩的蝴蝶、极富神秘色彩的八卦图……这些带点神话色彩的意象被拼贴刺绣于孩子们的马甲围兜之上,虽稚拙而情深,虽简朴而意远。 

图为阳新布贴中的《天虎八卦,七仙起舞》。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洪瑜雯 供图

  “我们过去的人就是把当下的那种情况反映在布贴上面,做成马甲围兜,或者是云肩壁挂之类的表达它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但是现在时代变了,我们在保证技艺手法的前提下,还是对颜色和图案都进行了一些改良。”叶春老师指着另一面墙上挂着的以梅兰竹菊为主题的壁挂向我们讲述着,现代人们所制作的布贴颜色更为丰富考究、图案更为精致繁复、寓意更加深刻具体,就连形式上也以壁挂装饰为主,我们不禁陷入沉思

  诚然如今所制的布贴更加符合如今的社会价值观,也更能赢得大家的喜爱,但是似乎也少了几分“古韵”与“神韵”,失去了几分荆风楚雨的独特风味,但是转念一想,如今物质文明高速发展,许多年轻人既不愿从事这费时又费力的辛苦活,也不愿再将色泽鲜明黑漆点金的布贴穿戴于身,如今的布贴工坊也更多的是制作定制类产品,阳新布贴已渐渐由最初的实用价值转变为收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这也一直是老一辈传承人深深忧虑的问题。 

图为阳新布贴县级传承人叶春老师为团队成员介绍阳新布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洪瑜雯 供图

  “这样一幅壁挂是卖不了多少钱的,但是在我们心里,这些蝴蝶牡丹都是最美的,这些东西总要有人去做,文化是无价的。”布贴工坊中的一位老先生如是说道,她垂着脑袋专心于手中的针线,霜雪早已染白了她的鬓角额尖,虽然身形已有些佝偻,但她手里的动作却依然干脆利落,举手投足间一针一线都熠熠生辉,饱含着老人对于文化传承的无尽深情。

  我们由衷地感慨到:那样一枚小小的绣花针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在她的手中上下起舞,针针如画,线线翻飞,尽管如今的传承者如落叶般渐渐减少,但仍有这样一群“耕牛”,以耐心坚守传统,以恒心默默耕耘,以坚心传承风骨,手中针线生万物,工巧殊胜尽风华。从田间地头到繁华都市,从神物鬼怪到现代风尚,一代又一代传承人通过口传心授、师徒相传,不论是风行还是失意,都让阳新布贴与时代共振,我们有理由相信,阳新布贴不会“遍寻不见粘花人”,尽管回不到“望江有女皆粘花”的年代盛景,但多一人学习,便多一份传承,多一人知晓,便多一份宣传,而我们此番三下乡的感悟和收获,还远不及此。 

图为传承人为团队成员介绍阳新布贴制作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洪瑜雯 供图

  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有幸从这浑然天成、极具奇思妙想的布贴艺术中汲取养分,从而运用到今后的创作设计中,而我们也同样希望能将自己的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阳新布贴的传承和发展之中,为非遗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在“万物文创,百馆争鸣”的当下,不论是“上新了故宫”还是“云游敦煌”,不论是“唐宫夜宴”还是“文物盲盒”,都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而本次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团队也就阳新布贴目前的状况与未来的发展策划了一整套详细的“复活方案”,让“非遗”不再成为“遗产”,让“传闻”不再只留于心中,讲好非遗故事,增强文化记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度“飞入寻常百姓家”。 

  短短三天的三下乡旅程,我们所收获的不仅是烈日下实地调研的艰辛与汗水,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这样一群传统文化的“守艺人”,他们用一生择一事,用一生做一事,而如今被“内卷”和“精神内耗”裹挟的我们,亦从中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姿态,他们不在乎挣多少钱,只在乎将这门手艺一代又一代传下去,守得云开而见月明,而这也是我们此次三下乡最为深刻的收获。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此次三下乡还存在着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如采访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在采访过程中没有一直掌握采访的话语权等,而一些后续工作及小组分工也未到位,但是通过本次三下乡我们不仅锻炼了胆量、收获了社会经验,更从中学到了许多团队合作团队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而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切身实地地担当起社会责任,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守护每一份历史遗产,守住每一份传统文化,一步一个脚印,我们一直在路上。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将会是一条漫漫长途,我们每一位青年都应将继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更紧密地结合,焕发属于这个时代最独特的光彩。(通讯员 洪瑜雯)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