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在这位“三沙先生”的身上,我学到了爱与责任

  当舷窗外的一切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而渐渐远去直至模糊,这次的社会实践之行终于圆满地画上了句点。于我而言,2022年的暑假注定是一段难忘的时光——我有幸加入了南开大学三沙社会实践队,成为“心怀国之大者、建功蓝色海疆”青年团队的一份子。

  筹备3个月,行程40余天,跨越2600多公里,这个夏天,我同团队来到陌生而又向往的“天涯海角”,一起聆听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一起见证这片土地日新月异的发展,一起拥抱那片如梦一般澄碧的汪洋……在这段“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不平凡的行程里,令我最为记忆犹新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结识的一位位扎根海疆、笃行躬耕的三沙建设者,他们以“小我”的奉献和坚守,铸就了“大我”的安定与繁荣。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位以行动诠释“爱与责任”的“三沙先生”——蔡兴龙。

  机缘巧合,我们师生一行从海口出发辗转来到澄迈,寻访这位在永兴岛上躬耕三年的教育工作者。在同我们的交流中,蔡兴龙讲述了他参与永兴学校发展、建设、教书育人过程中的经历与感受,向我们描绘了“三年三沙教育行,一生海疆服务情”的动人画卷,而他身上所流露出的爱国奉献、敢为人先、心有大我的美好品质,也让我不禁由衷地向眼前这位年纪相仿的青年人敬称一声“蔡老师”。

图为实践队师生与蔡兴龙交谈的场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焦阳初 供图

  如果让我用一些形容词去形容这位蔡老师,我首先会想到“坚定”。在十几年的求学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换位思考”过,如果我去做一名教师,我可以胜任吗?结果常常是自己否决了自己,恐怕光是日复一日重复性的工作就会让我失去新鲜感。而蔡兴龙的经历向这个问题交出了另一份“答案”——繁复的工作加上岛上特殊的气候条件也曾让蔡兴龙一度笼罩在巨大的孤独和焦虑里,但在永兴学校师生和家长支持与包容下,他逐渐走出迷茫,更多的是去考虑怎么做好教育。

  “就是要干,还要干好!哪怕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也要把他教育好。”从逼真的消防演练,到每天两小时体育运动,再到组织暑期兴趣活动小组,蔡兴龙和他的同事们把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带进了永兴学校。他的坚定,不止在于全心投入教育事业,更在于把“小我”的一滴水,真正融入了“大我”海洋去实现价值的选择。

  正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曾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我想有了蔡老师给我的启发,当我今后在遇到方向选择时候,我会明白应该如何更好地做出选择——选择人民与国家这个‘大我’,在当下这个时代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图为许东野(图片右二)采访蔡兴龙的场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焦阳初 供图

  我现在还记得,在和蔡兴龙交谈时我曾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岛上开展工作?他不假思索就给了我答案:“我想让我坚持下去的就是我想要这些孩子好的那颗心,就是把三沙建设好的信念。”蔡兴龙的这句话朴素却有力量。

  怀揣着这颗爱心,蔡兴龙和同事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在事无巨细的循循善诱中,他总结出了自己从小事抓起、育人先育德的教育理念。在蔡兴龙的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品质。“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职责,教育这班岗,我们来站好。”我想,正是心中怀揣的这份爱与责任,让蔡兴龙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不辜负每一个希望,誓要在三沙的海滩为祖国育出希望的“青苗”,为三沙的建设添砖加瓦。

  回忆起短短两个小时的交谈,蔡老师的一句话、一个表情都还让我记忆犹新。海岛虽小,却限制不了这位“大先生”用言传身教点燃的教育的热忱,限制不了爱国爱岛、建设三沙的情怀。如今在三沙,还有许多和蔡兴龙一样的人,他们或许坚守在戍边卫国的绿色军营,或许在无边大海中为祖国星夜巡航,他们都是这片蓝色国土的建设者和守护者,是用铁肩担起责任为更多人守护起一片静好岁月的先行人和奉献者。也正是有这些“最可爱的人”的付出和坚守,才有三沙日新月异的发展,才有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

图为实践队师生与蔡兴龙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博晨 供图

  以一颗执着和热爱的心去对待事业,以一颗忠诚和奉献的心去建设祖国,这份“爱与责任”正是这次实践中的访谈带给我最珍贵的财富。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我们要真切地做好自己份内的每一件事,在把“小我”融入“大我”中,不断擦亮“爱国奋进”的人生底色。(通讯员 许东野)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