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潮剧泛余韵,茶香沁心田

  潮州作为一座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其大街小巷内蕴含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6月29号下午,为了将潮州非遗文化带到广大青年人身边,用最实际的方式解决潮州非遗文化的传承问题,来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青行三下乡队伍来到了潮州市湘桥区的牌坊街,穿过人潮,找到了深居巷内的载阳茶馆。

  在茶馆创始人廖奕铭老师的带领下,我和我的伙伴落座在一楼的茶座,不远处的戏台上,我看到许仙与白娘子缱绻旖旎,戏腔悠长,服饰唯美,伴着独有的潮乐,让在场所有的茶客如浴春风。鼻尖有茶香,耳边有戏乐,坐在载阳茶馆之中,让我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的茶馆,“夫妻好比同林鸟,当至诚相待,沥胆披肝……”在潮剧老师的悠悠唱腔下,我仿佛也感受到他们的爱恋,潮剧演员的表演让我深深的专注于眼前的这一场戏,专注于婉转衷肠之声,悠扬婉转的戏腔揉合了专属于潮剧的潮州话,在我听来更带着一种不可言说的亲切感。每一句台词都是精心推敲的,平实接地气的情节搭上诗意盎然的语言,让每一个听众都能准确地悟出其中的韵味。我想,这就是潮剧独一无二的魅力!

  通过与廖奕铭老师的交流中,我得知了现如今很多潮剧表演家因为生活所迫,得不到与技艺相应的工资和待遇,只能被迫其他的工作,在载阳茶馆,就有一个曾经从事物业工作的潮剧老师,当廖奕铭老师找到他时,他说:“只要在这唱剧的工资有现在工作的一半,我都愿意。”很难想象,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传统艺术家的生存空间有多么艰难。我作为一个潮州本地人,小时候也曾有过跟着爷爷奶奶看潮剧的经历,但一般都是通过电视屏幕欣赏,而今日来到载阳茶馆,近距离的看到潮剧表演还是被震撼了,如果说在不久的将来,潮剧变成只存在于视频中的非遗,我想这是大家不愿看到的,所以即便现场演出失误率高,也不如在千千万万条音频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录制版本完美,但是我认为,戏剧的魅力在于它的感染力,正如在载阳茶馆内,每个来客都会聚精会神的集中于戏台上的潮剧演员,人们都会珍惜稀有的物品,像是潮州工夫茶的三茶杯,像是载阳茶馆每日下午定时定点的随机表演,只有抛去杂事,远离馆外的喧嚣,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茶之香,潮剧之美。

图为两个潮剧表演家正在表演潮剧片段《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廖家茹 摄

  除了潮剧,我也学习到很多关于工夫茶的知识。工夫茶二十一道工序,看似繁琐的步骤都有潮州先民的智慧所在,廖奕铭老师说道,在尊重工夫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会根据现实有所改进,例如考虑安全因素把榄炭换成对人体更为健康的酒精灯,但茶艺老师表演工夫茶技艺时仍会严格按照21式给茶客展示最原原本本、完完整整的工夫茶。或许有人觉得,在这种快节奏时代,工夫茶作为一种颇费功夫、过程繁琐的茶艺,总会被时代所淘汰,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愈是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愈是忙里偷闲,愈是要享受闲适、恬静,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桃源意境。

图为工夫茶传承人在展示工夫茶的二十一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廖家茹 摄

  对于非遗传承,廖奕铭老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认为,非遗就是非常遗憾,这些绚丽的充满传统文化之美的瑰宝,之所以变成现在的非遗,正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太快了。是啊,像潮剧、潮绣、工夫茶这些曾经渗透在潮州人民生活点点滴滴的技艺,逐渐被世人忽略遗忘,对此,应该努力把非遗拉回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把他们独立起来变成只有观赏价值的展示品,我想这也是载阳茶馆创立的缘由,把潮剧和工夫茶商业化,用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感受潮剧之美,在一个下午的时间无论外界的喧嚣,只专注于眼前的这一壶茶,一段曲,也给更多的潮剧表演家有一个可以表演的舞台,可以有一个实现自己热爱的小戏台,让潮剧可以继续向世人绽放她的风华。

  一个下午,我在载阳茶馆度过了短暂又有意义的学习时光,通过近距离接触和感受潮剧和茶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肩上担着责任和使命,非遗的传承需要更多的新血液加入其中,青行也立志像廖奕铭老师一样,走创新之路,用青年之声让更多的人了解潮州的非遗文化,传承华夏文化的精华,让非遗在时代的潮流下不再遗憾。(通讯员 赖铱妮)

责任编辑: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