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在调研生活中,不管是在烈阳下行进着,还是坐在返回住所的汽车上,抑或是晚上将近入睡时,我的脑中总会响起林徽因在《窗子之外》说的这句话。
究竟什么是调研呢?我们破窗了吗?我忍不住仔细思索这些问题。
来参加调研的面试,能够实地考察是我的最大的目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自讨苦吃”。幻想自己像学术界德高望重的社会学家,用脚丈量祖国山河,遍历山庄田家,写下深沉端庄而用清丽秀美的文字,同时尝遍不一样的人生风味,在我看来是很酷的事情。
“调研,我认为就是亲自去获得信息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听信网络上媒体的资料影像的一面之词。”在面试中,我如是说。我当时下定决心,一定要竭尽自己的所学,得到最为客观的事实,“一定要打开那扇窗。”
可是真正到了实地我才开始感到现实的困难。首先是不能完全听懂方言的困惑。这也导致自己和村民沟通时不能很好地发现关键之处。其次是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不够熟练,并不能真正“问到点子上”,从而让采访对象对我们敞开心扉,说出他由衷的诉求。同时,这也暴露了我自身最大的问题:对中国当代农村政策、措施缺乏了解,也没有真正把握每一个精简的标语之下的深刻内涵。其实最后这一点一直是我的遗憾,在大学一年的学习以来,我并不是特别关注我们国家、社会以及世界的变革,这也导致我在面临自己的人生选择上表现出了困惑与犹疑。
在调研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不停地走,不停地问,了解到了当地农田因为青壮年流失人手不足造成的土地荒废,无人耕种的情况;梯田文化的传承大部分后继无人,令人叹惋;农民生活容易因病返贫,梯田不能实现大型机械化和自动化,灌溉和收成仍然依赖于气候。那么问题的核心到底在哪里呢?应该找谁问责?答案总是隔着层层云雾,思索起来只觉得错综复杂。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采访农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思琦 供图
在调研过程中,我奋力想要破窗,企图共情,从而弥补身份地域的鸿沟。我时常反思起我们的调研方法是否科学,我们目前发现的问题是否特定而切中要害,我们是否能够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但是由于自身政治文化素养还十分欠缺,仍是不得推进的要领。
之后我们团队在丁家楼子偶遇了同是调研的另一支团队,通过与带队老师的聊天,我获得了一些启发:
“农民较为落后的认知需要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才能转变,很多事情急不来的,需要时间和精力自上而下的投入和大力推进。”
“中国农村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乡村振兴也更需要更多愿意沉下心来、同时有过强本领的年轻人。”
“短短的调研要想真正做到摸清当地的运作方式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但是国家鼓励支持三下乡,就是要让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
破窗之路很不容易,要想真正地破窗,或许我还需要更多的成长,更细致专业的考察。
虽然我们没有“破窗”,但是我的那扇心灵之窗,它曾经远远隔离了众人,现在已经悄然地被推开了。于是窗子之内,多了一群和我一样从窗口试图眺望和观察当地风采的小伙伴——果决而又开明善解人意的胡长官,马上获得了全队的人心;有领导力同时关心每一位成员的冉队长;十分细心的小袁;有趣开朗的缨珏,还有自信大方不拘一格的怡婷,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这个团队中,我感受到了接纳、尊重,以及何为“抱持”。我们六个有幸做了人生短途旅行的同行人,也给我接下来的生活、选择、面对以更多的勇气。
调研结束的几天,我仍然处于“调研心境”之中,曾经令我觉得漫长辛苦的五天,如今充满欢愉笑闹等诸如此类的美好而充沛,热烈而真挚的感情。曾经我们身怀不一样的故事前来,如今我们分离,但已是全新的自己。(通讯员 饶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