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绽放指尖缠花,唱响醉人黄梅

  夏日炎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安庆“黄梅荟萃,戏传百年”调研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回望已经结束的实践活动,我常常在想,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意义是什么,能够帮到什么,虽然人们常说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但没有人会希望我们所付出的不奏效。

  这一次,我们亲身体验,努力探索,盼以青春之力助力非遗传承。

  在黄梅戏进社区活动中,我们与安庆师范大学宣传英山缠花的团队联动,携手助力非遗传承。在这之前,我从未听说过英山缠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到展示台上精美的缠花作品,在感叹之余心想缠花制作的步骤一定很复杂,运用到的材料一定很多,至少需要准备一些黏合材料将他们固定住。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材料只有铜线和棉线和硬纸板。

  在听过小老师的指导后,我们每位队员都尝试独立完成一个较为简单的缠花作品。缠花的过程需要全神贯注,极具耐心,用细线缠绕住硬纸板和铜丝,而我却一直掌握不好力度,在每一个步骤上都屡屡失败。整整一上午的时间,我只做出了一朵歪歪扭扭线头很多的小花。

  在酸痛的指尖中,我感受到了做好一件事的不易。这时候,再回头去看展示台上的琳琅满目缠花作品,每一圈线都严丝合缝,完全看不出制作缠花的原材料究竟是什么。我对着那副裱框里那只精美的丹顶鹤惊叹的同时,也为这幅作品背后付出的汗水深感敬意。而那些默默无闻、十年如一日的缠花传承者们,是怎样在这种枯燥重复且细致的劳动中坚持下来的呢?

图为展示台上部分缠花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潇 摄

  学习黄梅戏也同样不易。我们为起到更好的宣讲效果,在去社区前来到了黄梅戏艺术中心,跟随青年演员学习了《天仙配》选段。我作为安庆人,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哼唱几句经典片段还是很容易的。但亲身体验过后我才知道,黄梅戏难的不仅仅是唱腔,还有身段,手势、步伐,处处都是讲究。

  那日我们跟随演员只学习了一分钟左右的片段中的舞姿身段,从早上八点到中午十二点多,就汗流浃背腰酸背痛,动作还经常遗忘,跟不上节拍。好在最后还是磕磕巴巴地完成了基础学习,看着老师流畅柔美的线条,又看看自己僵硬以及慢半拍的动作,我深刻地领悟了“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蕴含的辛苦与付出。此前我们也去到再芬黄梅公馆观看现场演出,那些风姿绰约、生动有趣的舞台效果,台下又不知是多少泪水与汗水呢?

图为队员跟随青年演员学习黄梅戏选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潇 摄

  在采访相关从业人员时,我也了解到英山缠花前些年几近失传,黄梅戏虽然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名气比英山缠花更大,但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演出也是被迫取消,观众也越来越少。我看得到他们眼底涌动着的复杂情绪,失落不甘,以及燃烧着的绝不放弃的火苗。我的内心一阵触动,不可名状。

  很多人常说自己是尽绵薄之力,然而我知道,我们现在做的这一切,去社区宣讲也好,亲身学习也罢,才是真的尽绵薄之力。助力非遗传承是一件很长久的事情,要有关注度有热度,要真正地吸引大批人的目光并采取行动。但我希望,这些绵薄之力能够汇聚起来,形成一股庞大的力量。短短两周,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有限,但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将力量输入给了另一批人,他们也会在亲朋好友之间宣传,汇集力量,慢慢地扩大,形成助力非遗传承的有力推手。这是一件绝对有意义的事情,不会因为暂时的渺小力量就失去它的价值。

  不管是“绽放指尖的艺术”英山缠花,还是声声动听醉人的黄梅戏,包括其他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的瑰宝,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去探索、去热爱,为它们发声、宣传,尽绵薄之力,推动薪火相传。(通讯员 石佳)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