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卷辞去繁华,支教人在乡家。”2022年8月27日至9月7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爱随心行鲁豫支教二队前往河南省子岸镇实验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寓教于乐、融教于趣、化教于心”,支教队员们秉持着这样的初心开设了系列兴趣课程,带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也是重要阵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乡村教育振兴,需要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跟随爱随心行鲁豫二队支教实践的这十天,埋头于书案中,执笔于讲台上,课间掩卷处理纠纷,课后挑灯伏案备课,穿梭于各班各级,倾听着童声笑语,沐浴在乡村振兴的明灯下,携手学生在筑梦的登梯上,我想,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支教于我们、于乡村、于社会的意义。
图为子岸镇实验小学环境。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悦 摄
“让濮阳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这是我走进子岸镇实验小学看到的第一句话。那时的我辗转十余个小时踏上了濮阳县的土地,拖着行李箱和教具在灼灼烈日中只觉头昏脑涨,这句话就宛若清风沁入心脾。来接待我们的是校长的爱人龚老师,她在教职工宿舍门口向我们招手,然后一路小跑过来接过我们的行李。不同于我见过的任何一位老师,她有着黝黑的皮肤,干练的短发,结实的身材和憨厚的笑容,整个人洋溢着热情和淳朴。“你们大老远的赶过来肯定累坏了吧,”龚老师双手交叠在胸前拘谨地说,“我们这里条件差,未来的十几天要辛苦你们了。”我看到她的笑容里一些歉疚和不安。泪意的波涛拍打着我的心岸,因为在支教活动开展之前队长就曾告诉我们,本次的支教活动当地教育局不提供资金支持,住宿费、水电费都是从既定的经费中抽取的,相当于老师们在用他们自己的补贴支持这次活动,也没有额外的加班费用。他们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奉献着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为了点亮这盏乡村教育的灯,为了擎起这把乡村振兴的火,他们孳孳不怠地努力着。在濮阳,这样的乡村教师让一个个留守儿童展望到了未来的曙光。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濮阳的老师们用行动践行着“让濮阳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这一铮铮誓言。我们用心感受着,将这誓言接过来担在肩上,竭尽所能让孩子们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在言传身教中给予他们多样化的启发。
图为给学生课堂指导。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贾通 摄
一碧万顷的茫茫田野像片大海,承托着子岸镇实验小学这叶小船,我有幸在这里当过摆渡人。支教不需要太多的豪言壮语、澎湃热血,真正坐在办公桌前你才能知道耐心和爱心是最重要的。晨光熹微时我们来到办公桌前提前温习教案,迎接同学后进行点名等管理工作;更阑人静时我们写下教学总结,支教队开展问题总结会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每上一堂课我们总会发现学生们的课堂反馈与预料中不同,根据课堂表现情况及时调整课时进度和授课方法。最考验队员们的莫过于管纪律了,小朋友们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搞不完的怪和捣不完的蛋。怎么在树立威严的同时不影响课堂的趣味性呢?我们请教了校长夫妇,然后摸索着、平衡着,研究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经验。在这样的实践体会中大家才明白做好一名小学老师有多么不容易。上课之余总有同学们间的“民事纠纷”闹到办公室“法庭”上来,“原告”和“被告”往往都是泪眼朦胧,鼻涕眼泪里夹杂着支离破碎的据理力争,濮阳方言让“案情”愈发复杂难辨,办公室“法官”可不好当。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样的“裁决”中揉杂进正确的教育引导,让孩子们更加明事理、辩是非,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体悟最深刻的部分。
“我喜欢老师们讲的课,他们的课是我之前没有上过的,他们讲的故事也都很有趣,我长大了也要去参军当一名军人,保家卫国!”一个“门牙失踪”的男孩如是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让我感觉非常充实,我发自内心地感谢这段日子,孩子们的生命力、想象力让我找回了失散已久的童心,我也切实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对社会的回馈。”这是我在支教日志里写下的话语。我想,教育是双向的,点灯的同时,火光也照亮了自己。
最后我想说,感谢这次支教活动,让我认识了这群生机勃勃的孩子,让我和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遇,让我见识到乡村教师的无私,让我领略到教育事业的脚步多么艰辛,这段美好的回忆我将永远珍藏、永远铭记。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来时烈日灼灼,别时细雨阑珊,互告离别,握手西风泪不干。(通讯员 孙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