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不负热爱,下一站山海

  七月盛夏,我踏上第一次独自出行的列车。途中人群熙攘,背负大小行囊的农民工,身穿制服的列车员,手中笔不停写的学生……芸芸众生千人千面。我穿梭在忙碌与嘈杂之中百无聊赖,好在目的地指向“三下乡”,倒也不完全格格不入。为了充实暑期生活,深入了解作为社会热点问题的乡村振兴,我随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稷行兴邨实践团前往德州市齐河县,探索“党支部+X”农村发展新模式,从而迈出社会实践的第一步,也是成长过程的关键一步。

  高中最喜欢的学科是地理,我总是不胜其烦地在考卷上堆砌专业又固化的术语,由于产业活动相关问题每次考试都会涉及,于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朗朗上口。与十七岁时的试卷上诸如区位因素的文字不同,齐河调研过程中我深切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大片绿色农田,数吨黄河粮仓,庭院里停着的农用机械,各村庄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是第一产业”对于二十岁的我而言不再仅仅只是地理学科答案。期间我随实践团前往赵官镇,参观了大徐村配套设施完善、系列项目齐全的民宿旅游产业,切身感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参与实践领悟产业兴旺带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也算是不辜负热爱,在并不出彩的高考地理试卷之后提交一份助力乡村振兴的答卷。

  

图为胡官屯镇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本刚为实践团成员介绍农机用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晨迪 摄

  作为很小就从古城搬往高楼,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我很少有机会亲近泥土,也难以理解农民对于土地情几分谊几何。但当我去往各个乡镇村庄,都能感受到当地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煮野菜羹,唱邨田乐。”他们守护着一亩方田,却不困于这一亩方田。

  实践过程中我们有幸采访到刘桥镇龙轩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范智亮,他坚持科学种植,发展一体化农业。在农场内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林下养殖的生动场景,庭院内果树成林,树下鸡鸣鸭叫,一草一木还有庭院内的小秋千都是他亲手打造。从驻国外项目回归乡野,谈及小麦玉米冒芽时眼中闪烁着熠熠星光,让我不禁感慨陶渊明“怡然有余乐”般的淡然与热爱。

  另外他还担任了公益组织齐河特战救援队队长,曾在去年河南特大水灾中参与救援,虽怀出世之心但行入世之事,成为了自己年少时想成为的模样。同时他也鼓励我们认真学习,有机会为农业农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范智亮的经历使我体会到实现人生价值有诸多选择,离乡奔波或是归田隐名,人生的列车不止一处终点,千人千面大抵是因为千人选择了千面,不给人生设限或许是最好的选择。热爱各有不同,青年本该如此。作为被寄予逐日移山厚望的当代青年,我想我也被赋予了用心对待热爱的勇气。

图为刘桥镇龙轩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范智亮实地为实践团成员介绍龙轩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晨迪 摄

  列车终点不定但总有起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实践途中我们到访后里仁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在那里我瞻仰火种初生,从建立鲁西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赤子之心始终如初。我深受基层党建永葆初心的启迪,怀揣“三下乡”的初心,参观采访,撰写新闻,与团队一起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展现青年担当。

图为实践团成员跟随讲解员葛琴在后里仁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晨迪 摄

  线下社会实践活动告一段落,返程列车到站停车,但人生旅途的列车仍在前行。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历历在目,满载知识与成长而归,作为当代青年,正值二十岁风华,未来还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成长,努力缩短自身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通讯员 朱晨迪)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