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是中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但是很遗憾,在社会的变迁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语言文字的流失无疑也影响了土家文化的慢慢流失,这也是近年来国家修复文明遗产的意义和价值。”这一段话采访自酉阳企业家单一先生,一位竭尽心血想让土家族古建筑文化得以保留与发展的非遗保护者。
7月8日-7月12日,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小蜜蜂”志愿服务团队前往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当地对非遗发展成就进行深层次的观察与调研。
“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我们心里,一个在酉阳”,踏足于酉阳的桃花源街道,当地随处可见的风土人情,精美的苗族服饰,古色古香的楼屋建筑,无一不冲刷着我的认知。这是一座与现代融合的城镇,尽管也有高楼耸立,也有车流穿梭,但它的古韵仍保留了下来,我感受到一种现代化后古今交辉,取精弃糟的生活氛围。当地的居民在这样一座民族文化盛行的城镇生活,我打心底里感到羡慕与向往。
“三下乡”并非游山玩水,而是需要实打实的做出一定成绩。翌日,我们便前往了何家岩村,在那里,我感受到了村落中居民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村落中大多数为老人,也有小孩,“老少垂髫,怡然自乐”。他们吃饭与午休的时间和城镇的人们完全不一样,大家都有属于自己慢节奏生活的作息。当然,我们也完成了我们的任务:采访苗绣娘以及对他们进行了健康宣讲。在这样的村落中,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情味,村民们会热情招呼我们,也会积极回应我们的问题。更有小孩子能与我们成员打成一片,一起玩耍,没有隔阂。这可能就是民风淳朴的体现吧。“鸡犬相闻,自得其所”,迎着朝阳,看着阳光洒向麦田,洒在一座座乡村木屋上,那种宁静感,平淡感,也是我们无法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能品味的。
最终我们前往了一处土家族寨子,前去需要跨河,四周青山围绕,绿水相伴。在那里,我也遇到了我最敬佩的老师之一——单一老师。
此次“三下乡”的目的便是探寻非遗发展,而在这个村寨,在单一老师的导游与闲聊中。我发现实现非遗蓬勃发展仍有一大段的路需要我们铺下基石。当我们随着单一老师的脚步参观土家族古建筑博物馆时,内心除了对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钦佩,还有更多的,是一种忧与愁。老师说,那里的建筑工人是老一辈建筑手艺传承者。随着年龄的增大也一点点退休,干不了重活,而新生代的工匠并没有继承这种手艺,也吃不下苦。手艺的失传,标志着文化的消亡。而就像单一老师说的,他想留下一处文化地址,标志着自己民族存在过,标志着自己民族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地址。这也是老师不顾父母反对,一心建设该建筑博物馆的信念与理想。在送别时,老师仍然驻足挥手,直至船消失在他的视线中才缓缓转身离开。在我心中,他是一代非遗保护者的模范,他的不忘初心,他的谦逊和和蔼都让我敬佩,希望他能实现理想,事业圆满。
感谢缘分,让我能在酉阳见识到古城底蕴,让我能在村庄感受民风人情,让我能在村寨体味土家族企业家对文化保护的坚持与奋斗。感谢为期五天的“三下乡”,让我们酉阳相遇。除了对非遗的调查,我感受到酉阳的味道,是悠扬,是文化的源远流长。(通讯员 胡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