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玩转“帽子戏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中国青年网绍兴7月4日电(通讯员 杨培辉)7月1日上午,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帽檐之下,绣虞越传统本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上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展实践活动。

  “绘忆”乌毡帽,乌毡帽源自江南水乡浙江绍兴,早在清朝时期便已在当地盛行。代代相传,乌毡帽见证了一辈辈人之间动人的孝德故事。“时代变迁,坝头文化下的传统乌毡帽也逐渐失去踪影。这个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真的“随波逐流”了吗?今天,让我们重新认识绍兴三乌文化之一的乌毡帽。然而最简易款式的乌毡帽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于时尚穿搭的需求,那么小朋友们动手画下心中想象的乌毡帽。”实践团队负责人讲解道。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帽子文化进行互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佳瑜 摄

  “妙制”乌毡帽,于乌毡帽而言,它本身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对其进行保护性创新既含实用价值,也具时代特色。家长和儿童在实践团队的帮助下制作一个新时尚的乌毡帽,并在布料上采用越绣技法将虞越传统文化元素绣制成纹样图案,裁剪布料刺绣或搭配纽扣、或搭配别针及各类小配件在乌毡帽上做进一步装饰。

  

图为家长和儿童对改良的乌毡帽进行图案绘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叶依羚 摄

  “秀秀”乌毡帽 ,让“摸不着”的传统文化“戴得上”,带得走。小朋友们戴上自己DIY制作的特色乌毡帽,进行走秀动态展示,展现乌毡帽的独一无二,和小朋友们制作乌毡帽后满满的成就感,小朋友小小的身体里也有着无穷的活力、创意和激情。改良创作后的乌毡帽兼具时尚、保暖、遮阳等特色功能。

  实践团队从虞越地方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将传统技艺进行传承和创新,赋予新的活力,注入新的元素,在保护中实现活化利用,让传统文化传承更富动态和生命力,守正创新,传承文化基因、丰盈文化自信,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活动结束后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欣雨 摄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