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安徽学子三下乡:传承方言,任重道远

  中国青年网马鞍山8月18日电(通讯员 唐如婷 孙晓瑜)为了记录特色的方言童谣,唤醒人们心中对乡音沉睡的记忆,7月10日,安徽师范大学“徽韵古情,探寻乡音”安徽方言童谣采录调研团队的志愿者们来到安徽马鞍山当涂,在当涂进行方言童谣采录调研工作,守护方言童谣。

  了解先行,寻根溯源 

  作为当涂童谣的发言人,杨晓慧老师先给队员们简明介绍了当涂方言。在杨老师的讲述过程中,队员们得知,当涂方言既具有吴语的温婉、细腻,又具有江淮官话的粗犷,划分为沿江区,官圩区、滨湖区三个区域。其存在大量多音节词,其中以三音节词居多,这些多音节词语与普通话相比,更显得亲切生动。如:“落索子”表示“垃圾”,“叶蝶则”表示“蝴蝶”,“倒倒则戏”表示“庐剧”。 

图为队员在记录方言童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如婷 提供

  当谈及当涂童谣有哪些特点时,杨老师表示当涂有着独特的语言体系,素“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音”的特点,其方言童谣更是特点鲜明。当涂童谣的一大特点是题材广泛。其内容几乎涉及到当涂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对儿童有趣活动记录、对劳动人民勤劳生活的敬佩、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等。当涂童谣还具有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讲究押韵等特点。

  杨老师告诉队员们,如今绝大部分青年人在使用方言时有着很多问题。比如遇到人名、术语时,或懒于转码为家乡话,或使用普通话词汇不正宗说话、造成方言实用性和功能欠缺的假象。当一个人掌握的词汇少到一定程度时,他就会自动放弃这种语言。这是保护方言时要注意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消除人们对语言和教育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的忧虑,化忧虑为动力。

  乡音无改,乡情依旧 

  身为从小在当涂长大的本地人,杨老师表示,当涂童谣充满家的气息,是每个当涂人宝贵的文化财富。童年时,奶奶和妈妈经常教她唱一些当涂本地童谣,几十年过去,许多儿时的记忆如越飘越远的帆船,渐渐消失在脑海,但童年听过的童谣始终在脑海里记忆犹新,《跳皮筋》、《好吃佬》、《山上存财》等童谣仍然可以随口传唱。杨老师指出,当涂的童谣和民歌一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耳相传,具有较高的欣赏性和艺术性,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艺术珍品。

  当谈及对哪一首童谣印象最深刻时,杨老师表示《城门城门几丈高》是她记忆最深刻的一首童谣,儿时经常和小伙伴们用这首童谣做游戏。两个小伙伴手牵手环成一个圈一起唱“城门城门几丈高,二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从你家门前抄一抄”,当唱到“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时,让站在圈里的小伙伴做出选择,她们根据小伙伴的不同选择做出不同反应。 

图为老师在为队员手写寄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如婷 提供

  欢喜记忆,长久传承 

  “传唱方言童谣能唤醒随着时代变迁而被人们逐渐忘却的文化记忆,能让动听的童谣成为孩子心中永不消失的天籁之音。”当涂的童谣中有着人们的情感蓄发,是当涂普通民众最普遍也是最朴实的精神文化,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给人以美的享受,是真正的草根文化。 

图为老师与队员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如婷 提供

  在杨老师看来,方言童谣的传承有巨大的意义。从小的层面来说,方言童谣不仅可以为儿童的方言学习提供便利,提高孩子们使用不同语言的应变能力,而且可以给孩子们带来童趣,丰富童年生活。从大的层面来说,传统童谣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闪亮明珠,是每个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人要想了解某个地方,需要理解当地童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方言是文化的传承,一句句乡音,一首首的童谣,数不尽的思乡之情。传承和保护方言童谣,任重而道远。杨老师表示安徽师范大学“徽韵古情,探寻乡音”安徽方言童谣采录调研团队所做的工作有利于方言童谣的保存,推动方言童谣的精华不断流传,对团队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和称赞。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