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九寨沟9月1日电(通讯员 吴宇坤)7月5日下午,为汲取先进乡村治理经验,了解以产业促进乡村振兴背后的故事,由西南科技大学袁小红博士带队的实践团队来到九寨沟黑河镇,由黑河镇党委副书记马书记为实践团开展了一节最生动的“田园党课”。
实践团队一行来到金棚子葡萄种植基地参观。基地正式立牌成立于2020年,由马书记等党员干部代表带头,在各方专家以及扶贫组织的大力帮扶下历经5年之久,风吹日晒,田间地里,最终成功带领33户居民建立起面积约55亩,海拔2250米的葡萄种植园,成为驱动地方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基地内主要以“百姓供地,技术扶持”的模式进行发展,在专家以及党员代表们的共同努力之下现在的亩产已经能够达到两千到三千斤。并且在这样的新模式的作用下,以往只能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种植玉米的农户们,如今也多了这样一笔收入,实际的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来源。
此外地方还设立了羊肚菌种植基地,由党员代表带头进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培育种植,但是因为这种菌类对温度,光照等条件要求十分严苛,在实现产品化的路上还存在的较大难度。拥有制药以及生物技术专业背景的团队成员们,在参观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就羊肚菌种植过程中的杂菌污染的问题向农户们提出了意见与建议。学校方面的羊肚菌种植专家未来也将针对此类问题持续提供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助农户们解决一些问题。葡萄园的种植开发历时5年之久,羊肚菌基地暂时的失败也是在为后续的成功积蓄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方的支持下,小树苗最终也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
图为实践团队来到羊肚菌种植基地实地考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宇坤 摄
在参观了解了带动地方经济的种植园经济后,为了了解经济运行背后的管理模式,实践团来到全国乡村振兴示范点——七里村。初入村庄脚下的黄金大道、工作中的壁画师、特色民宿可以很明显的让队员们感受到特色治理为乡村带来的活力。在七里村党建教育以及特色模式展览平台,由贾磊向队员们逐一介绍了七里村特色党建模式的各个板块。一路上队员们看到的乡村振兴成果从一个想法到最终的落地,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坚强堡垒和示范引领作用,先进智慧的管理机制,特色管理制度,每一支模范队伍都有着自身鲜明的色彩。人们能够看得到的是七里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绿色食品认证”、“全国一品一村示范村镇”等荣誉,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每个人,每支队伍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图为贾磊向实践团队成员讲述七里村的特色党建模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宇坤 摄
在马书记谈到村子种植的车厘子、葡萄、李子等农产品从九寨沟修路前的销路差,价格低到现在有销路产量低时,袁教授针对打造九寨特色品牌型农业经济,提出“以质保优,农旅融合”的观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只能小规模种植的缺点转化为提高自身高附加值优势,明确好地方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农户们实现共同富裕。利用好七里村的特色治理为地方发展带来的巨大的潜力与推动力,将一些新的思想引入到目前的建设体系中来,要想谋求发展只能不断进步,积极探索,有现阶段的成果也是绝大部分归功于站在那时的决策点时做出的正确选择。
经过一天的实地调研学习,顺利帮助实践小队初步了解了地方不同的发展模式以及对于新进模式的试验探究。“在田地里听党课,我还是第一次,和在学校里的理论学习感悟不同,收获很多。”学生党员罗智健说到。新时代的洪流会吞没停滞不前的事物,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振兴乡村同样需要新理念,新思维,不管是农产品线上网购还是全新农业治理这样的例子都无一都在向人们传达创新性的重要性。
地方党员干部带头主动深入群众,到山间地里了解大家的问题与需求,因地制宜的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治理方案,由党员同志带头行动为村民做示范,虽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傲人的成绩,但是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依然需要更多的基层干部和技术指导人员带领民众携手奋进,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图为实践团队在七里村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宇坤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