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湘潭大学学生工作部(处)赴湘西州永顺县暑期社会调研团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产业化,特前往洞坎村开展了关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舀纸技艺的调研体验活动并采访了该项技艺的手艺人胡长春爷爷。
朱光潜在《谈美》中说:“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中国的艺术跳跃在纸上,流淌于一代又一代的舀纸匠人的手中。2021年7月12日,湘潭大学学生工作部(处)赴湘西州永顺县暑期社会调研团来到了洞坎村,见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舀纸技术的手艺人胡长春爷爷。
舀纸,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手艺,已在当地传承了三百余年,光是谈起,便已觉纸香四溢。要制作一张合格的舀纸,首先需要将石灰石加入到灌满山泉水的水池里,然后将楠竹切成薄片,捆成一团,将其浸泡在水中,直到竹子泡软;然后把原料聚成一团,放在用山泉水制成的水池中,用竹帘子在浆池中轻轻一舀,滤掉水,便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舀出的纸一张张重叠用特殊装置挤干水分,然后再在阳光下进行晾晒,干了之后便形成了一张纸。一般来说,一张纸从制作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只需要三个小时,效率高的手艺人可以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做出三千多张纸,并且每张纸可以卖出3角5分钱。??
?而今,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造纸行业引入机器生产,传统的手工舀纸受到巨大冲击。据胡长春爷爷回忆,在大概50年以前的洞坎村,百分之七八十的当地人都是靠着这个来养家糊口。但是现在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人选择了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不愿意继承这项古老的技术。爷爷笑着说,他让他的孙子十二岁就开始学习舀纸技术,学起来其实并不难,但是想要做出一张完整的合格的舀纸却还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做到熟能生巧。?
调研团的学生们在胡长春爷爷的指导下对舀纸技术也进行了体验,但可惜的是没有人能够完完整整地制作出一张成功的纸张,而胡长春爷爷那布满老茧的双手一上一下,一张完美的纸就已呈现在同学们的眼中,同学们对胡长春爷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采访的最后,爷爷说舀纸这门手艺他还是会坚持下去并且争取做到让更多人知道它、了解它、学习他。他笑着说:“毕竟这就是传承啊。”这是血脉中对于舀纸技术的传承,一代代人无论怎样身经流离患难都心存传承技艺的美好憧憬,这种坚定,让人心生暖意。?
调研团队了解到,用舀纸技术做出来的纸,销售渠道比较单一,手艺人收入相对较少,这也是很多人选择外出务工,不愿意继承这项古老艺术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下,为了保障手艺人的基本生活,激发村民的生产热情,当地政府会定期派人来对村民手中的舀纸进行收购,以确保舀纸技术的维持和发展;与此同时,永顺县政府每年会选派一批洞坎村的年轻人来参加舀纸技术方面的培训,最后选出三名舀纸技术的传承人,并给这些舀纸技术的传承人们发放每个月1000元的补贴。
2017年,洞坎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发展了特色乡村旅游文化,并将舀纸技术作为一个体验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舀纸技术,知晓那些传承了前人智慧结晶——“舀纸技术”的 手艺人,参与到舀纸的制作过程中去。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洞坎村逐渐为外人所知晓,舀纸技术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宣传。
乡村振兴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机会,非遗项目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乡村文化的振兴,不仅仅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关键内容,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基础。
非遗传承日益打开新局面,在洞坎村这个地方,非遗记录、传承和传播的手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乡村振兴中,诸如舀纸这类非遗项目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和实现非遗产业发展。非遗本身也包含着十分深厚的乡村气息和历史文化。经过对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发展,可以为当前日渐匮乏的乡村文化注入新鲜内涵和激发乡土文化的活力,让乡村社会成为村民的精神园地。在乡村振兴中,非遗项目还能够加强乡村凝聚力,帮助乡风文明建设。非遗项目作为乡土文化的精髓,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资源,有着极其丰厚的价值来等待人们来开展更深一步的探索。??(通讯员 丁清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