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出了《关于开展2021年“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暨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文件,开启了今年的“三下乡”活动。而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
我是来自贵州商学院会计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对于“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这一主题,我似懂非懂。我不知该如何“以小我融入大我”,也不知道“青春该如何献给祖国”。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加入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带队的“国情观察团”。而我们本次活动的目的地,是位于东风湖沿岸的化屋村和丘林村。
为期一个月的线下搜集、线上讨论,我们大概了解了化屋村和丘林村的情况,也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践方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8月16号这天,出发了!
在化屋村,我看到的是秀美的山水,是寥寥升起的炊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山环水绕,青天碧水。被誉为“乌江源百里画廊”的化屋村就像一个被人遗忘的世外桃源。外面的人,偶尔想起她就回到这里来,卸下一身疲惫,感受大自然最真实、最纯粹的馈赠。
美丽的山水对现在的化屋村人,是馈赠、是依靠。但对于以前的化屋村人来说,是负累、是阻碍。通过我们之前在网上搜集的资料,加上我们走访每家每户所得到的信息,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化屋村。历史是残酷的,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存在——以前的化屋村,村民住房是用牛粪、泥土和茅草建造的。村民要想到镇上去,就必须攀援陡峭的“手扒岩”。在很多次大雨当中,村民们的住房会被湖水冲垮,山路也变得异常难行。村里的老人说起这些经历总是笑嘻嘻的,仿佛在阐述另一个人的生活。可我们听着,鼻子却不自觉地酸起来。
好在,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在化屋村人的努力下,村里通了山村路,修起了新住房。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风,化屋村大力发展旅游业。村民们在文化广场旁边的特定场地摆起了小吃摊、开起了“民宿+农家乐”模式的“农宿”,苗族村民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手艺,制作手工艺品作为纪念品销售给游客。现在的化屋村,手扒岩不再陡峭,湖水也不再骇人。
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丘林村。丘林村除了飘香的瓜果,还有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们。“红色+绿色”是丘林村现下的发展策略。在座谈会之后,我们在村书记的带领下,一起去走走英雄们走过的古岩道。古盐道蜿蜒曲折,陡峭难行。我们走在台阶上,汗水浸湿了发丝,然后滴在脚上、地上。但我们很清楚,我们所走的古盐道是经过修缮后的道路,我们的运盐英雄、革命先烈们,他们所走的路,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走在路上,我们仿佛与他们隔空对话。?
抚摸沿路上的岩石,我们仿佛看到历史的痕迹,看到一个个佝偻的身影。再往回看,看到的是山下的缕缕炊烟、一片祥宁。累吗?累!与我同行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都被这段路程抽干了力气,只剩满身疲惫。但抽不去的是我们对英雄们的敬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次“三下乡”活动就这样结束了,带着最开始的问题,再回想这三天的经历。我想,我已经明白了“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这一主题的意义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生长在五星红旗之下,受强大祖国的庇护。我想,我们是幸福的。可是我们幸福了之后呢?我们之后,是更多人的成长、更多人的幸福。只有我们努力,我们奉献,我们的人民才能幸福、我们的祖国才有未来。(通讯员 赵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