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走进马岱博物馆 探寻历史的答案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千多年前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所提出来的问题,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答案。而今天,7月19日,跟随着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党史学习实践团前往马岱博物馆,同行的我在这一次的参观学习中找到了我自己的答案。

  千年历史 

  我从哪里来?在踏入马岱博物馆的第一层后,我的内心便浮上了答案。看似街道的展厅里,陈放着来自六千多年前远古先民用的器具,用于猎渔的石镞、用于谷物生产的石犁、用于纺织的尖头小棒......这些磨损甚至破旧的历史印记,经历整整六千年的光阴,躺在这里向我们倾诉千年前的故事,这也解答了我关于“我们从哪里来”的疑问。

  我们从数千年前的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文明而来,经历了六千多年的光阴,在这片大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建立了自己的城邦,演绎着我们自己的璀璨文化。在这千年的时光当中,我们曾因文明存亡与雅利安人大战淮阴之地,我们曾经和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共同创立了轴星时代,我们曾与罗马帝国压住了地球的分量。而在西方迈进黑暗的中世纪时,我们正走向光明的百年盛世。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我们一直在前进,跨过风雨、战乱、停滞和饥荒,但这些都不足以让我们从历史长河中流逝,反而使我们的历史积淀更为厚重,而这些文物便是那段岁月最好的证明。

图为队员观看稻作文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淞元 摄

  璀璨文 

  我是谁?拾阶而上,我怀着好奇和探索之情走进博物馆的第一层。在这里,我看到了古代名家挥笔洒墨,游云惊龙的书法佳作;我看到了平民百姓用于脱壳磨谷,黄砂岩质的石磨盘;我看到了慈母手中一针一线,憨厚可掬的虎头鞋......这里的一切都带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烙印,这不是任何人可以占为己有的,这里的一切都是我们身份独一无二的证明。

  文化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在千年的时光中,我们有着朗朗上口的唐诗、悲愤难耐的宋词,甚至于抑郁寡欢的元曲,我们的文学闻名中外,我们的字体独步天下,我们历史的成就扬名千里,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文化在这片大地上沉沉浮浮,历久弥新,这字、这诗词、这犁、这服饰,都凝聚着我们民族的勤劳苦干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图为队员了解历史文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淞元 摄

  砥砺前行 

  我要到哪里去?沉浸在多媒体放映厅的影片中,我的思绪漂浮,看着身边老人斑白的头发和苍老的脸庞,在影片中鲜艳的党旗的映照下,他眼眶中的泪光令我动容。180年前,舟山定海,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迫使着我们卷入了近代化的浪潮之中。我们跌跌撞撞,摸爬滚打地探索才勉强地站稳了身姿。而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压迫下,仍有一批有志之士挺身而出,以生命扛起时代的大旗。他们发奋图强,顽强拼搏,将我们的国家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中拯救出来。

  也正是他们带领着中国人民建立起新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员。但这一切就足够了嘛?我们才刚刚迈入小康社会,我们的国家才渡过70个春秋,我们的科技在许多方面还落后于国外,我们还在追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还在路上。虽然这条路看似艰难,但我们依旧保持自信,这是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自信,更是对人民的自信。

  回望历史,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古人带给我们的技术,更是他们不断摸索,敢于吃苦的精神。费孝通先生曾说:“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从古至今,无数的挫折与苦难都没能击垮我们,生生不息,代代薪火相传,才有了当今的中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做的就是接过先人的火炬,将这一份精神永久地传承下去。(通讯员 贺英乔)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