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走在滇铜小镇绿汁的凤凰大道上,静静感受独特的滇铜气息时,一幕幕老画面便浮现在我眼前,这里见证了国家“一五”计划期间的伟大艰苦奋斗历程,我们“易门铜矿工业遗产”红色资源调查实践团有幸在2021年七月前去探访绿汁工业遗产,深入学习并传承见证了这个静谧小镇历史兴衰的“铜矿精神”。
通过本次“易门铜矿工业遗产”红色资源调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我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实践团驱车沿“72弯108拐”的盘山公路来到了绿汁坡观景台,如此辽阔,如此震撼。可当我看到绿汁镇于偏僻山区、于河谷地带、于峡谷中央时,不禁感叹在如此复杂艰难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百废待兴的国情背景下,我们的先辈克服万难险阻采矿建矿,为国家发展建设“献了自身献子孙”的艰苦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也在不断地激励着我们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为了国家富强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增长本领才干。
图为绿汁坡观景台风光。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宿耀月 摄
沿着历史痕迹,我们来到矿山,看到了爬满植物的老矿车以及残损的铁轨。这些历史遗留顿时让我像回到当初那个年代、那段时光一样,耳边仿佛响起了矿车经过铁轨“轰轰隆隆”的声音。恍惚之间,当年的工业小镇确是真真正正地休息了,绿汁镇虽经历了从铜矿资源丰裕到资源匮乏的历程,但我们仍不会忘记这里曾经的繁华,曾经的“小香港”,我们会继续顺着先辈们千辛万苦开凿出来的复兴大道,重拾时光记忆,将铜矿精神赓续下去。
图为矿车残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宿耀月 摄
来到机修厂,“遵章守纪杜绝事故”几个大字十分显眼,让我记忆深刻。并且在随后的采访中,张清云爷爷脱口而出的“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标语也让我们触动万分。厂矿建设本身危险系数很高,因此安全始终是厂矿建设当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词。我也从中明白,对待任何事情必须严谨认真,丝毫不能马虎,大胆心细,方能成就一方新天地。
图为机修厂内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宿耀月 摄
在绿汁镇,我感受到的不仅有工业遗产留给我们的时光记忆、滇铜气息,更有绿汁镇人民的热情。我们实践团在绿汁镇党委宣传委员王晓凤老师的陪同、带领、讲解下,对铜矿精神的体会更加深入,对滇铜小镇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也具有了一定的途径方法认知。途中路过一户农家乐,老板叔叔热情地向我们展示当时厂矿建设期间用来照明的工具,我不禁感叹先辈伟大的智慧结晶,也让我燃起更加浓郁的为科研技术发展发一点光热的斗志;我们走访了数处矿厂,里面仍可看到许多铜矿资源的残存,我们还留意到一些从当时一直留到现在的古老建筑虽然已经非常破旧甚至变成危房,但依旧矗立在同一个坐标,见证着绿汁的时代变迁,烙印着关于绿汁的时光记忆。
图为绿汁当地村民展示矿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宿耀月 摄
同时,我还明白了更多做人的道理。一群不同专业、各有所长的小伙伴聚在一起,共同为了一个目标集思广益,发挥各自优势,又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我也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在各方面成长了许多。我感受到实践团的每位成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做到及时沟通,有想法有问题随时补充交流,才得以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有序、高质量、顺利完成。我也从实践中学到了待人接物的方法,明白了做工作尤其是做抉择时,不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实践团顺着绿汁江实地走访了十几处工业遗产核心物项,我最大的感悟便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家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时期,有那样一群人“千条心,万条心,一切为了几万吨”、“战天斗地要把矿山建设好”、“献了自身献子孙”……为了国家的发展将自己的青春、热血献给了伟大的事业,而在二十一世纪,在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作为激情澎湃的大学生、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的伟大时期,我们将成为新一代的建设者、接班人、见证人,我们将把铜矿精神薪火相传,经久不衰。(通讯员 宿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