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三下乡”到了离别的时刻。7月19日上午,岭南师范学院“追希”党员社会实践队即将结束在湛江市遂溪县平石小学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了与孩子正式告别,实践队在各班级举办告别仪式。
教室是安静的,只有音乐在轻柔地流淌,孩子们沉默地流着眼泪,或趴在桌子上抽泣;或低头用手掩着眼睛,轻轻地抹掉眼泪;或把头轻靠在同桌身边,沉默不语。六年级的孩子到了懂得悲伤的年龄,她们知道离别是什么,也开始体会离别的滋味。讲台上,支教小老师们看到孩子们这般模样,叹着气一时亦无言。在这离别时刻,话语显得多余。唯有音乐在替他们诉说着这一刻的留恋与不舍。
图为六年级的学生在告别仪式上沉默流泪。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方海婷 摄
教室外面的世界却是热闹的。四五年级孩子的悲伤是喧闹的,无拘束的,他们的难过像是一首哀而不伤的歌曲。他们可以跑着哭,笑着哭,闹着哭。哀伤落在他们微红的眼里、微皱的眉间,却轻轻扫过心底,颤动一下,又恢复原样。四年级的支教小老师和孩子们并肩坐在一起,靠在墙边红着眼睛,流着泪不说话,不仔细看的话,竞也像个孩子。
“你们第一天来的时候,我觉得很可怕,可是相处了之后就觉得你们很温柔。”四年级的小女孩说。她的脸上没有眼泪,没有不舍,却会说:“就算哭,你们也不会留下来呀!”。抒发悲伤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可以是哭泣,可以是满不在乎,可以是没心没肺地大笑,也可以是嬉嬉笑笑地说:“老师我没有不舍得啊。”
五年级的孩子是实干型的,他们拉着小老师的手到每个办公室去找队长,说要把老师留下来,不许老师回家。他们的不舍表达得直接又霸道。小老师既无奈,又溺爱地任由他们拉来拉去。在这离别的时刻,小老师尽量去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孩子们簇拥着小老师,时而摆弄着小老师的衣角,时而抓着老师的大手看个不停,时而抓弄着小老师的头发,似乎很好奇小老师身上的一切。
图为学生簇拥着志愿者进办公室,让他留下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方海婷 摄
走廊上,孩子们拿着小本子或纸张,冲到小老师面前,天真无邪地看着老师说:“老师给我签个名吧。”本子上是“追希”队员各具特色的签名和电话号码。我不知道孩子们会不会打这样一个电话,但是这一刻的情感是纯真且无暇的。每个小老师都被围着要签名和电话,一次又一次在不同质感的本子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体验了一次当明星的感觉。
图为孩子们排队向志愿者要签名和电话。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子涵 摄
后勤组的大哥哥也走到教学楼,身影落寞地站在走廊上,看着孩子们和老师的种种告别。“还是会难过的,我们来了,他们却不认识我们。”他苦笑着说。在一旁给孩子们拍照的新宣组摄影记者听到这句话,不禁红了眼眶,酸了鼻子。
新宣组和后勤组都是做幕后工作的,不能像支教组那样有很多时间和孩子们接触,能够与孩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但是他们也和小老师一样疼爱着孩子,渴望与孩子们接触,被孩子们记住和喜欢。
教室的黑板上写满了他们想老师说的话和喜欢的老师的名字。孩子们稚态的字迹,诚挚的感情,让小老师们瞬间破防。“我来到这里第二天觉得日子很漫长,但后来有了你们,觉得日子过得很快。”小老师在讲台上吐露自己的真实情感。经过十天的朝夕相处,彼此发现每个人都很可爱,很温柔,有自己独特的闪光之处。“追希”队员和孩子们在三下乡中彼此见证,彼此成长。
图为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下对老师说的话和喜欢老师的名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方海婷 摄
时钟划到十点半,意味着告别仪式结束。一双双红眼睛从教室走出来。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审美意识,会知道自己哭的样子不好看,走廊上遇到她们会低着头,用手遮掩着哭红的双眼,而三年级的孩子的泪痕鼻涕都挂在脸上,一蹦一跳、呼朋引伴地相约回家。一些孩子还留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一起看“追希”记录三下乡的视频;也有些孩子们拿着手工课上折好的纸玫瑰,在办公室门口等着老师出来,准备把它们送给老师。十一点啦!还有孩子在走廊上、办公室里不舍得走,粘着老师。小老师用广播说:“孩子们,该走啦!下午不用上课啦!开心不开心?”孩子们在走廊噘着嘴喊道:“不开心!”
图为孩子们抱在一起哭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子涵 摄
如果相遇是离别的开始,那么告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相遇。告别仪式虽然落幕,但是“追希”社会实践队与平石小学的孩子们之间的故事还未完待续。明年夏天,“追希”社会实践队会与平石小学的孩子们再次相遇,谱写新的“三下乡”故事。(通讯员 谭明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