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阳光照亮岁月之痕,海风轻抚里院之脊

  一山一水,一城一院。里院对于一代代老青岛人来说,可谓里院在,根便在。2022年7月25日,山东中医药大学5名学子及1名老师组成的海城里院调研团来到了大鲍岛里院建筑群,探寻原汁原味的青岛风情。

  小小海城,环岛而建,临海而居。时代的浪潮再大,吹不退的是其历史,其文化。每一座城市,都拥有那些携刻了城市烙印和记忆的老街、建筑。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上海的弄堂,而此于之青岛,便是里院。里院这一特殊的住宅建筑巧妙的将西式洋楼与中式四合院相结合,被称为“华洋折中式”建筑。海城生活的精华便浓缩在这一座座老建筑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历经百年时光的打磨,沉淀于其中的城市文化依旧散发光彩,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百年光阴的零碎片段。

图为讲解员讲解小巷历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佳慧 供图

  我们踏着轻松愉悦的步伐进入了广兴里,当穿过那道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过洞,便从此开启了老岛城之门。刻有“广兴里”三个字的石碑载有岁月的痕迹,这为广兴里铺上了一层时代的面纱。广兴里的昔日景象是光辉的,老青岛人都说“有钱不用出里院”。鼎盛时,小小广兴里曾有一百多户,五百多口人居住在这里,而在这不大的空间里,邻里之间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助,相互关爱的友好关系。我认为,这种友好关系,小到一个家,大到一个国,都是尤为珍贵的。现在由于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商品房的建造,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邻里关系模式,“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似乎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取而代之的是大家彼此“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打破邻里之间自我封闭,互不关心的“坚冰”,需要居民社区及全社会的努力,这样才能重拾“邻里亲,赛黄金”的优良传统。

?图为调研团成员参观广兴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佳慧 供图

  回到悠长的巷子,走在老街上,看着不远处一面斑驳陆离的老墙,青石板上厚厚的苔藓,静静流淌着的暖黄色阳光,树荫下睡意沉沉的老人……阳光下旋转的尘埃,是不可名状的旧时光印记。随着讲解员的步伐,伴着斑驳岁月的痕迹,我们探寻了修缮和改造后投入使用的里院店铺,新砖和旧基的配合撑起这百年建筑。正如百年发展,先辈们已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而我们应学习其思想,传承其精神,勇敢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添新瓦。我们将沿着那份独属于我们的家国情怀,传续接力并迭代,未来,在某处暖阳照拂的地方,必将开出最美的花!

?图为调研团成员参观里院展览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佳慧 供图

  最后的镜头转向了满载里院故事的里院展览馆,推开封印一代代老青岛人记忆的大门,一面面展墙串起里院的形成、发展、辉煌与式微、跌宕,诉说着里院的前世与今生。里院形成于德国占领青岛时期,是德军用西方模式对这座城市进行了重新规划的痕迹。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那段苦难的历史,深感“弱国无外交”的切肤之痛,不由攥紧拳头,一腔热血在心中沸腾。我们沉重的走在一段历史长廊上,回眸前世的岁月光阴,期许未来的岁月静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感悟历史,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走在互通的小巷,停下脚步仔细端详,总能在路上发现历史的“蛛丝马迹”,青岛沧桑巨变的百年历史,几乎就是中国近现代城市化进程史的缩影。

图为调研团成员全体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佳慧 供图

  大鲍岛的里院不大,但承载的历史记忆却很深远,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见证了青岛的百年发展,穿梭在人群中,脚踩百年石板,感受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自然融合。这里仿佛是一幅名为“里院”的画卷,留有百年建筑,藏有现代活力。里院的改造并未将一切推到重来,而是保留着最初的城市肌理,珍藏着最朴素的人文精神,“串里串院“再次让老院充满活力,市井烟火气将在不久的将来再次撒满里院。(通讯员 宋佳慧 )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