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一场永在怀念的旅行,一个永有续集的答案

  “到底什么样的结果,才配得上这十天的辛勤付出?”出发前,我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心里许下愿望,希望在这十天的支教里找到答案。

  作为邵阳学院“快乐英语”教育关爱服务团的一名成员,我原以为为湾里完全小学的小朋友带来更多的知识,交给他们读书育人的道理,便是我这十天的支教意义。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们的基础远比我们想的还要薄弱。

  在支教的第一天,我们团队信心满满,精心准备了趣味生动的英语课堂。可结果却不尽人意,一堂课下来,学生反响不积极,课堂活动提问环节少有人举手。"太难了""听不懂""以前没学过英语",听着孩子们一句句的抱怨,我的心里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我很无力,不仅是失去前进的动力,还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挫败感。我自以为我们能为他们带来先进的英语理念,拉进他们与大城市孩子们就英语方面的距离。可我却忘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大部分人在起点就落后了城市里的孩子一大截。我看着他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在株洲的侄子。他们年龄相仿,可人生的故事却截然不同。城市里的侄子在幼儿园就学了英语,可在这里的孩子三年级才开始学习,大部分人一直到六年级都没学明白。

  "我们只有一个英语老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又让我心里泛起了涟漪。我看着他们一个个写满了英语笔记的本子,心里满是愧疚与无奈。我愧疚我们没有深入调查学子需求,同时无奈我们力量这么有限。我看过一位好学生在英语书上用中文写出英语单词的谐音,我看过一个孩子紧握手里的英文卡片,我也看过这群孩子挺直腰背,在英语课堂上齐读英语句子,声音洪亮,比外面的蝉鸣更能共振我们心里的频率。哪有什么绝对的公平,教育资源原本就是倾斜的,这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少了的不仅是几个教书育人的先生,需要完善的还有各种教学基础设施。其中,不便的快递也对我们的支教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图为学生在做英语笔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文华 摄

  在基本摸清湾里完全小学学生英语基础后,当天晚上,我们团队的教学组便在网上买了一些英语教辅书和一些关于英语教学的教具,可到了选存放点的时候,我们就犯难了。最近的一个存放点,竟然都不在湾里村,而是在离湾里村有着两三公里远的高桥,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借助交通工具去拿快递。

  在这个快递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很难想象还存在着一个村子的快递要去另外一个村子拿的情况。我无声沉默,这里的大人大多都上了一定的年纪,带着他们的孙儿孙女在湾里村生活。"要是他们的女儿儿子,他们孙子孙女的爸爸妈妈在网上给他们买了一些东西呢?"我不禁想到,"难道也要他们早起步行去高桥赶集之后,顺带一起拿回来嘛?"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住在小区里,快递存放点就在楼下,坐着电梯下楼,拿快递的同时,还能将在网上下单的快餐一起拿回家。几分钟的过程,我们又怎么能将心比心地懂得家里老人拿到久久盼望的女儿儿子在网上寄回来的快递时那一瞬的激动心情?

图为志愿者在学生家里和家长聊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文华 摄

  我们无法想象,或许永远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拿到快递的第一时间竟舍不得打开,为什么他们能拉着我们聊一下午的天,为什么他们坐在房子门前,看着日升日落就能度过一整天……

  这里还有很多个为什么,我来不及了解更多,这十天便转瞬而过,我带着这许多个为什么,翻开了我的日记本,看到支教前我写下的那句话,"到底什么样的结果,才能配得上我们这十天的辛勤付出?"我久久不能下笔。

  我想,我下不了笔,因为这里没有结果,这个夏天也不会结束,一批又一批的团队会在一个又一个的夏天来到这里,来到湾里村,会接过胜利的火炬,会将我们未完成的任务接力着送到下一代人的手上。朝霞与希望相伴,我们将一直在路上。(通讯员 谭梅丽)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