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从容地走出时间

  为充分了解儿童安宁疗护运作机制与发展状况,2022年6月24日下午,河海大学南京安宁疗护调研团赴南京市儿童医院参观学习。

  即使现在医疗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好,许多疾病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我们仍然要面对医学不可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可能治愈每一位患者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安宁疗护便是提供人文关怀、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

  走入南京市儿童医院的安宁病区,我的第一感觉是安然、温馨。在病房外,有摆放着可爱的手工作品和各种小玩具的“舒缓角”。在病房内,墙纸手绘的彩虹与云朵、透过落地窗的明媚日光、造型可爱的家具……一切让我放松下来。我注意到,亲子间的床对面设有树屋娱乐区,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毛绒玩具,能为孩子们消解孤独。房间中还有衣柜、冰箱与微波炉等简单的厨房电器,让这里更有家的感觉。正如南京医科大学公众号上所写,“温暖、安全、有爱”是房间给人的第一印象,这里不像病房,更像“家”,每一个物件都散发着家一般的气息。

图为儿童安宁疗护病房一角。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畅 供图

  通过病区主管的讲述,我了解到,面对新生生命的逝去,很多家长都是不愿意放弃的。哪怕有一丝希望,他们都会紧紧抓住,他们为了给孩子治病而四处求医。面对生命旅程上的苦苦挣扎和无能为力,有些家长最终选择了放手,选择了让孩子能快乐地度过这最后一段时光。虽然我只是一位大学生,难以真正带入家长的身份,但我也能深深地与患者的亲属们共情,体会到他们内心的挣扎、纠结和痛苦。

  患者的开销花费问题,曾是我比较担心的一个问题。所幸病区主管告诉我们,患者在安宁病区的报销标准和普通病房并无不同,甚至开销比我想象中的要少很多。

  患儿与家属的心理负担也是我在参观学习前十分关注的问题。针对孩子的心理治疗,很多家属都认为让孩子知道真实情况没有必要,痛苦由家长来承担就可以,希望孩子能安安静静地走。至于对家属的心理疏导,就不止专业团队中心理医生的治疗,还包含平日医护人员平日与家属的沟通和疏导。就如前面所讲,设身处地地想一下,我很理解患儿的家人的痛苦。虽然我还没有做父母的经历,但是我相信爱是相互的。为人子女,我很爱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也十分爱我,假设是我面临这种生死两茫茫,天人永相隔的境地,我亦会难以接受、悲痛不已。安宁疗护在这时提供心理辅导,其实我觉得对于患儿家属来说无异于精神支撑,是很有帮助的。

  在搜集资料、制作问卷和整理访谈稿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对“安宁疗护”四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死”都表现出了一种极其回避的态度,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就不乐意谈论死亡。“死亡”是不吉利的,是“丧气话”,我们选择了不谈论“死亡”,回避“死亡”,但这也会产生诸多问题。电影《别告诉她》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从告别那一刻起,就期待重逢。”但是死亡,就是一次没有办法重逢的告别。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在最后的日子来临之时,极力回避或是幻想希望都只会加剧痛苦。“如果人能快乐的归去,死亡就不能杀人,反而是人杀掉了死亡。”如何有尊严地过完最后的日子,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站在昼夜交界处的人应有的权利。生命已经无法挽回,但身体和心理的痛苦尚可缓解。我个人认为,相对于各种插管和侵入性治疗,从容、自在、平静地离去,才是有尊严的慢慢走向终点。孩子也并非许多人想象中的什么也不懂,事实上,从医护人员的讲解中,我了解到他们对于“尊严”也有着自己理解与追求。在这种时候,关注孩子的这种需求并尽力满足,我觉得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认可与尊重,可以起到抚慰孩子心灵的作用。

  安宁疗护,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敏感而特殊的话题,而儿童安宁疗护,又是特殊中的特殊。家属平静表象之下的崩溃,孩子们身体乃至心灵的痛苦,都需要外界的爱和慰藉来治愈和安慰。

  现在,安宁疗护正在不断发展,也在多地开展了试点。虽然由于医疗基础和地区发展的差异,安宁疗护在现阶段尚未做到完全下沉至基层,但我相信,随着国家的支持和相关机构的推进,安宁疗护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图为调研团于南京儿童医院内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春瑩 供图

  在离开安宁病区时,看着病房外可爱的动物手绘,忽然想起余华老师的话:“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我相信,安宁疗护能让这些孩子带着微笑,走出时间。(通讯员 刘春瑩 袁遇)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