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于蝉鸣声里,贡献青春力量

  阵阵蝉鸣萦绕耳畔,乘坐大巴的我早已思绪飞扬——双龙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这次实践我会收获什么?我们原先预计的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思绪万千中,我渐渐沉入梦……转眼便抵达双龙村。

  2022年7月9日至14日,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2022年“向日葵”石柱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远赴重庆市石柱县王场镇双龙村,开展为期六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奉献青春之力。

  有道是“出门万里客,中途遇佳友”,在村委会我们偶遇了同样来石柱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法学院的“孝‘渝’亲”小分队。我们共同举办了微宣讲暨主题党日活动。在学习到党史故事后,我更加坚定了要为乡村振兴出一份绵薄之力的决心,也更加期待与村民们接触,希望实践活动能顺利开展。

  为提高村民安全用药意识,我们开展了“药石课堂”知识宣讲,实践团成员们在宣讲会上深入浅出地讲述健康故事,脚踏实地助力乡村振兴。本次系列活动共四场,分别在石柱县双龙村村委会、双龙村院坝、南坪村村委会和双星村村委会举行。宣讲同学用满腔热忱与青春朝气感染着听众们;在场村民踊跃讨论,求知若渴与实践团成员们打成一片。实践团队精心准备,悉心讲解,用心服务,在更高效地传播宣讲会内容的同时,与当地村民的感情也愈加浓厚。

  期间有不少爷爷奶奶向我询问一些疾病防治知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努力回想课本上的知识,并快速组织好语言讲解。这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好好学习的重要性,课本上的知识仿佛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变成了可以用来治病的药,让我不禁有了读书破万卷的冲动。然而当看到我们讲述的健康知识为村民们接受,对他们真正有用时,我不禁有了满满的成就感,也回想起我们药学院驻双龙村第一书记吴柯老师的话:“青年要是在乡村振兴这一广袤瑰丽画卷上留下自己的一笔,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院坝为村民们进行宣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启帆 摄

  不去亲身体会,便永远发现不了蕴藏在生活琐碎中那些感人肺腑的熹微光影。调研活动期间,一位空巢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晚霞斑斓,光影斑驳下,那是我初见她的第一个画面:年过八旬的老奶奶,步履蹒跚,缓慢地拖着锄头从地里走来。

  家里就她一个人,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因为平常吃药断断续续的,有时候血压高了感到心慌胸闷。对此我们的内心掀起了阵阵波澜,不知从何慰藉,不知从何帮忙,只能将满腔关怀化作按时吃药,以及高血压的一些饮食禁忌的话语。这一刻,一股无力的痛感涌上心头。

  还有一位积极开朗的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他非常健谈,对疾病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在听完我们的一些科普宣传后非常高兴,拉着我们的手表示感谢。感受到村民的热情与感激之情,我十分的高兴,仿佛自己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换来了一群可爱的村民朋友。嗯,一群可爱淳朴的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入户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谭锋煜 摄

  都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朗朗上口,却未曾付之于行动来到双龙村的第四天,我们早上5点准备出发前往村委会旁的撂荒地。伴着晨光漫天,我们虽睡眼惺忪,眼底仍对撂荒地充满好奇。拖着锄头来到荒地,杂草深可过膝,草根盘根错节,挥几下锄头就感觉手上有千斤重。

  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并真正意义上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的含义。平常高喊的“守好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红线”的口号似乎并不是发个朋友圈那么简单,而是靠大家用锄头在地里刨出个丰年。

  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劳动的充实与满足感,从最开始的气喘吁吁到后来找到节奏的从容不迫,汗水随着锄头的挥落而掉下,洒在在田地里,滴答滴答,身体虽有疲劳,但内心却变得无比的平静而舒适,不觉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感觉,这应该就是心理学家说的“心流状态”吧。

图为实践团成员准备前往撂荒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志 供图

  时间渐逝,我们的入户调研工作范围逐渐扩大。经过几天调研过后,我有幸来到了西沱古镇。2003年11月西沱古镇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被评选为重庆市人文类景观“巴渝新十二景”之一,命名为“西沱天街”。沿巍峨峭壁而建的楼房皆古色古香,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一派神圣之感。观摩古镇的建筑风格,就像观摩一件穿越时空的魔法道具一样,古老气息中又可嗅见青春朝气。行走在西沱古镇上,我依然从能听见街头的叫卖吆喝声,不断擦肩而过的行人中,感受到过去的“烟火繁盛,俨然一沼乡”。我在古镇中前行,而古镇的时间仿佛倒流,倒流回那个“一踏三县”的商业古街。

图为黄昏下西沱古镇美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志 供图

  光阴似箭,六天恍然一场大梦。褪下队服,换上便衣行走在学校林荫道间,阵阵蝉鸣再次回响耳畔,思绪模糊间,仿佛又回到七天前坐上大巴,前往双龙。那里有可爱的乡民,有无私奉献的老师坚守一方。乡村画卷瑰丽,只待年轻一代增光添彩。(通讯员 李志)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