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来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西部梦想社团宁夏梦圆支教队开启了为期21天的暑期夏令营支教活动。
我们支教的地方叫草滩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孟塬乡,这里是我到过祖国最北端的城市,也是我见过山最多的地方。坐在大巴上,我对这里的一切都很新奇,比如这里不种水稻,但遍地都是玉米;这里没有公交站台,只有客运招呼站;这里甚至没有两层以上的房子,都是一层小土房甚至窑洞……
支教队员乘坐大巴车前往支教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方飞 供图
21天很长,长到占据了我二分之一个暑假;21天很短,短到还没来得及记清所有小朋友名字就匆匆结束。
21天里,我们的生活条件或许不足以用“艰苦”两字形容,但对于从城里来的老师们来说,这肯定是这一辈子生活条件最难熬的日子。每天晚上如果能洗上热水澡都变成了一天里最大的期待;比起在臭臭的旱厕,大家好像还是更爱蹲在苞米地解决问题;吃不到肉没有零食的日子,大家都更希望去做饭,因为只能在轮到买菜时去小卖部偷偷买点小零食解解馋;虽然身下的是硬得搁着骨头疼的硬床板大通铺,隔壁是每晚都会不停哞哞叫着臭烘烘的牛棚,但依旧可以躺在睡袋上秒睡着,然后开始打鼾......尽管21天很苦,但只要19个人一起,这21天好像很快一眨眼就过去了!
支教队员每天的吃饭日常。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方飞 供图
还记得最后一天的文艺汇演,孩子们要搬凳子回教室,虎增旭举着他的椅子在头顶对我说:“老师,我能举一百个数,你信吗?”哇,当时我的眼泪马上就要掉出来了。我想到了刚到草滩村报名的那天下午,这个男孩也是举着椅子在头顶,硬是让我数了一百个数,在所有老师们的劝导下,才肯把椅子放下来。原来最后的最后,一切又回到了开始。
我是小一二班的班主任,我们班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春日小花班,寓意是希望班上的孩子们可以像春天里的小花儿一样健康成长。我主教两门课,一门是传统文化课,授课对象是小四和小五的孩子们,这门课我的压力很大,一是因为在此之前我也从未主动系统了解过,二是担心这门课太像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三是小四和小五的孩子们懂的知识面很广,这就更需要我课前充分备课。另一门是手工课,授课对象是小一二班的孩子们,这门课相对而言,我更轻松一些,因为有了搭档并且搭档很靠谱!
但说实话,与其说是在教授孩子们知识,更准确应该说是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为了做好支教工作,为了不浪费每一节课,我尝试着把游戏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分组讨论,锻炼批判思维;我试着将实践带入课堂,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我试着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相信的力量,让他们知道,即使没有依靠教育扭转人生,但在今年夏天在草滩村学到的一切,仍然可以给他们温暖、力量和方向,铺平他们走出去的道路。
传统文化课课程照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方飞 供图
在草滩的旅程就这样结束了,传统文化课各班的实际课程只有6节,手工课的教学进度因为孩子们水平不一也没教成几个作品。我在这里遇到了朋友,遇到了孩子,遇到了一些思想。从教学和朋友两方面来讲,21天虽然不够我们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变,也足够我们以年轻人的视角发现问题,思考答案。而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朋友的感情是极易培养的,我们相互扶持,相互忍让,一路并肩走来,是彼此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草滩村的孩子们期盼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支教志愿者的奔赴,为他们带去大山外面的世界。而我们也在期盼在草滩村以自己的微弱之力帮助他们点亮梦想和希望,同时在过程中收获感动与成长。或许我们微弱的力量无法改变他们的生活,而支教最本质的就是城市与乡村的一种交流,在城镇化过程当中,这种交流会有一种引导的作用,孩子们或许会因此向往城市、向往大学;而我们作为支教者,为城里人和乡村孩子们起到了一种纽带作用,当孩子们越喜欢老师,就代表着他越想成为我们,不自觉地就会来体验老师们经历的人生和生活。慢慢的,这种向往就会给他们自己带来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对于我们和孩子们都是宝贵的收获。
这一场持续了五六年的山海接力,一定还会继续延续下去,而这也是西梦和草滩村双向奔赴的约定。(通讯员 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