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重拾一片飘落的玉叶

  7月9日,我跟随福建江夏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社会实践队来到了白叶坑村,一个大山孕育着的古村落,“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村庄的真实写照。上山的路并不好走,但前面总有风景,山路蜿蜒,不宽的路径,两边青草,野花,树木,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白叶坑村就藏匿在这座山靠近云端的位置。

  进入村庄,这一方被丛林拥在怀里的天地,格外踏实、宁静,一片祥和之感。站在这块土地上,抬头仰望,四周树林给蓝空镶了圈绿色的边框,姿态万千的白云清晰地在眼前放映着,一团团,一片片,如同炊烟袅袅,慢慢地从天边的一角爬了上来,火球似的太阳悬在头顶,让人不敢直视,山风轻拂过,带来丝丝清凉,也挟来一股淡淡的粽叶清香。

图为乡贤刑保兴向实践队介绍自摄的村庄特色文化活动组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馨 摄

  春天漫山遍野百花盛开,夏天浑然天成避暑胜地,秋天早观日出晚赏星月,冬天雾海奇观风云变幻。这座古村落不仅风光旖旎犹如世外桃源,还载有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一顶老旧的斗笠,一根随地取来的木棍,一个沉淀着岁月的茶杯,年逾古稀的护林员站在“风水桥”——龙居桥遗址上,用手里的临时拐杖指着这座面目全非的古桥,给我们讲述它的前世今生,以及对其未来重获新生的期许,累了就拄杖歇一会,饮几口茶。

  考察的一路上,老护林员带领我们找寻一处处被时间摧残的古迹,饶有兴致地道着一个个追溯久远的故事,我不禁想起村口的那组照片,正是眼前这位老护林员的身影穿梭其间,不厌其烦地给外人陈说古村落的历史,从别具民族特色的畲族祖房到始建于清朝年间的武举人朱洪祥家祠,再到留有古人书法遗迹的永安堂、“清朝的保险箱”藏银洞。驻足在历史遗迹前,倾听历史的回声,我仿佛踏进了岁月的长河,思绪万千。

图为老护林员雷仁泉向实践队介绍龙居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馨 摄

  在探索古村落历史面貌的途中,我注意到村里的留守老人居多,门前三五结伴围坐着聊天的、地里不知疲倦俯首躬耕的、山上步履矫健爬坡砍柴的,大都是花甲老人。他们沿袭古老的劳作方式,传承先辈的精神信仰,将这里的历史故事流传给后世,倾其一生守护着家园,保护着斑驳的历史痕迹,找寻掉进时光隧道的记忆碎片,续写着古村落的历史长卷。

  我想,历史存在的意义大概就是在于被世人所铭记。古村落是历史的住所,村民们则是历史对外展示的窗口。为了让濒临消亡的历史遗迹得到拯救,保护和修缮工作刻不容缓,人们口口相传着历史故事,与时间赛跑,恳切地希望将历史面貌尽可能完整地展现于后人,使之文脉得以赓续绵延。

图为村干部带领实践队实地考察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现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馨 摄

  古村落蕴含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具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是“活着的文物,有生命的历史”。在城市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鲜为人知的古村落就像一位恬淡隐忍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千百年,默默地述说着属于它的故事,目送了一拨拨游子的远离,却难留为之驻足的倾听者、传颂者。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推动这些古村落“活”起来,既要让古村落走出去,也要让新鲜的血液涌进来。统筹好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关系,引进振兴人才,构建美丽和谐的古旧村落生态系统,搭建城镇与乡村文明友好交往的桥梁,是让古村落焕发生机活力的关键。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让宝贵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更好滋养人们心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我们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实践者,要与新时代共奋进,亦需不忘初心,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通讯员 林馨)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