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小蜜蜂”志愿服务团队于7月11日前往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河湾村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从酉阳城区出发,坐上“年事已高”的客车,颠簸翻过不知多少座大山,下到河湾边上,这将是我看见酉水河的第一眼。
晴空之下,山青水碧,偶有船只穿行;通向对岸,那里古建筑聚集,绿树成荫。这便是此行的目的地——土家吊脚楼建筑群。
图为酉水河日间风光。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丽虹 摄
起初想着,土家吊脚楼,多么响亮的名号,多么吸引人的宣传点,想必会带动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繁华富庶,令人惊叹。可到现在,这种震撼倒不如山高路远带给我的疲惫感。不过白天看来平平无奇,但我想夜晚势必灯火辉煌、璀璨夺目吧。
但是没有,我看见的仍是灰色的天,黑色的山脉线,平静的水面,船只泊在岸边。远山上有人家,灯光闪烁在眼前。是静谧的乡村,是孤单的桃花源。
图为酉水河夜间风光。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笛 摄
这确确实实就是酉水河,是单一老师奔波千里,来守护的一个梦。
单一老师,是我们此行的采访对象。据说,单老师曾也是商场人物,后来不顾全家人反对,只身来到这方河畔,召集一众手艺人,立志修筑一栋真正的土家族吊脚楼,让传统文化得以绵延。
“如果我们再不做,现在能花几百万做成的事,以后就算是花几亿、几十亿都做不出来了——这些老师傅年事已高,已经不知道还能在这里坚持多久了。”
我很钦佩他的勇敢,也对非遗保护充满感叹。是的,非遗之所以是叫非遗,是因为它是非物质的代表一方文化的遗留财产。不似金银,不似书画,它无法就此长期保存,只能依靠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一旦中断,要再想完整复刻,几乎是不可能。
图为实践队随单一老师参观土家吊脚楼建筑群。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文桐 摄
而如今,不只是土家吊脚楼,还有很多非遗都在失传边缘徘徊——从前风靡的皮影戏,如今传承人也日渐稀少;震撼人心的打铁花,敢学敢做的人亦是百里难挑;除此之外还有好多各民族的特色手艺,或因为技艺复杂,或因为缺乏市场,如今已无人愿意去了解知晓。
都说酉水河是土家吊脚楼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单老师说,正是因为这样,才不能让吊脚楼的建造技艺折在这里。
他也想借助这样的文化特色,带动经济发展,让酉水河上的这个村子从此富裕起来。
是的,我也想让它从此富裕起来。酉水河很像我的家乡,虽然夜晚都只是拥有伸手不见五指的黑,但是这里的人总是热情而温暖:老人会热情地拉着你的手,和你闲话家常;年轻人会在一起跳摆手舞的时候时刻欢笑,告诉你这是在祈求安康;小朋友虽然怯生生地不敢靠近,但临近离开的时候,又会眼巴巴望着你,问你什么时候再来。
图为实践队举行文艺晚会时村民鼓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文桐 摄
可是,由于地处偏远,基础福利设施自然也不如镇里方便。在这里的时候,令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我们预计在这里做完健康知识宣讲后,进行义诊服务。由于缺乏部分仪器,我们打算向附近的医院求助。可是,在这座孤岛上,甚至没有一名医生。要想到镇上,也是要跋山涉水。
很难想象,这里居住的好多都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将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但也许就是这样,河湾村里的居民只减不增,年轻人外出打拼,只留下妇孺老人。
可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非遗发展,终归离不开一个“人”。只有有人的关注,有人的投身,有人的扎根,发展才能继续,文化才能传承。
但你始终应该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晚上,坐在民宿的阳台上翻着手机,看到有外国学者好奇这东方建筑之美,前来访学交流;看到有好多游客为这里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崎岖的山路逐渐会变得更平;会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人注意到这方天地,从而呼吁更多人投身于村落的建设里。
我期待,会有社会各界的人士注意到这里的山清水秀,撼动人心;注意到河边泛舟的叔叔阿姨甚至爷爷奶奶,悠闲自在;注意到河面上的吊桥,风雨飘摇中荡漾着你的心弦;注意到来去匆匆的小雨,注意到远方的蓝天与云彩。
夜深了,看远方山顶的那束微光,总觉得孤单异常。我期待世外的灯光照进这桃花源,我期待“不足为外人道”的桃花源,后常有人问津也。(通讯员 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