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的当代价值,培养青年学生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壁画艺术,2023年7月9日到12日,西北工业大学“中国传统壁画艺术传承创新与社会实践”团队赴敦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及历史文化遗迹的重要价值。
来到莫高窟,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威严高耸的红色九层楼。在这下面便有一个洞窟,跨进门槛,映入眼帘的便是两只圆润的脚,靠近仰望,可见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造像,目光下视,给人以高大威严的感觉。
图为实践队员在九层楼前写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向运衡 供图
我们紧随着人流参观壁画,精准的刻画,流畅的线条,饱满而鲜艳的色彩,壁画散发着生命力和活力,给人以无穷的视觉享受。静静地望着壁画,仿佛隔空看到古代艺术家细腻而精细的笔触在石窟墙面上舞动。每一笔每一细节都显示着艺术家的无比专注和匠心独运,他们用笔触勾勒出的人物和装饰图案,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来到我的面前,内心惟有震撼。以前就在书籍网络上欣赏过莫高窟的壁画,但在洞窟里,实地感受,那种感受是不一样的,壁画原作,美的令人震惊。但我也十分心痛,风化脱离、烟熏火燎、手划刀刻,自然与人为的伤害令这些绝世艺术品逐渐凋零。一想到这些绝美壁画终将消亡,心痛不已。跟随人流,跨出门槛,再度回望,震撼与心痛,回头望天,千头万绪。精美的壁画,庄严的塑像,让我从心底里萌生一种强烈的感动。
?一路上我在复杂情绪中,久久无法回神,再抬眼发现到了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国学大师陈寅恪有言:“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当时面对这片艺术奇迹,没有人把它当文物来保护,它成了流浪者的栖身之所,当地牧民避风躲雨之地,幸好还有他们——“则一事,终一生”的莫高窟守护人。
图为苏理萍老师为同学们讲解敦煌文物保护的历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向运衡 供图
进入敦煌研究院院士陈列馆,院中的大树枝干粗壮,虬枝顿挫,静静地看着一代代敦煌守护人把自己一生的事业献给这座人类史上的文化宝库。执着和无悔,是坚定前行的力量。“敦煌的守护神”常先生把他所有的才华奉献给了敦煌艺术。在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中,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仍然义无反顾,拼命地工作,为保护莫高窟默默地奉献着。看到这,我被常院长捍卫国宝的献身精神,对祖国的忠诚所感动,眼眶有些湿润,不由得想到留守女生钟芳蓉选择考古,选择在田间与博物馆中触摸历史,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出一份力。赤诚中心念,后继有人来。常先生等先驱者的精神流淌在敦煌的每个洞窟中,流淌在历史岁月里并代代相承,同样的精神在段文杰、在樊锦诗、在坚持选择北大考古专业的小女孩身上流淌。
图为孙文静同学在参观结束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后面对院中大树沉思。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向运衡 供图
经过几天参观学习,我逐渐感受到敦煌无边的魅力,像一块磁石,离得越近,越被吸引。吸引着无数学者揭开她的面纱,吸引着无数游客一睹芳容,也吸引着我——一个工科女生。从敦煌博物馆,我了解到敦煌是一条跨越东西的伟大历史桥梁;从莫高窟,我感受到敦煌是一道跨越千年的时空之门;从那些美好的壁画上,我看到敦煌是一个和现实世界并行的理想国;在临摹壁画的时候,我体会到敦煌是一位医治心病的良药。时间在这里突然慢了下来,而只有慢下来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本义。我明白了敦煌人的坚守,明白了为什么他们为敦煌的保护研究费尽心血,为敦煌前赴后继,千里寻梦,从青丝到白发,用尽一生守望。心归处是敦煌,因为敦煌值得,敦煌人值得!
图为西北工业大学中国传统壁画艺术传承创新与社会实践队在九层楼前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向运衡 供图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文化和佛教艺术的珍品之一,敦煌莫高窟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宝藏。文物的自然损毁是不可抗拒的,但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文明的传承。青年学子应该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勇于做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我们会一直倾心为之,竭力为之。(通讯员 张婉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