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中,作为一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远远渔村鼓”实践队队员,我们一行人肩负着探求乡村振兴战略下渔村经济转型与突破的使命,深入山东省日照市卧龙山街道李家台村。实地调研的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推动农村共同富裕并非仅限于旺季的热闹景象,也包括如何在严冬的寂静中挖掘潜力、孕育生机。
李家台村,这个以独特的渔家文化及丰富旅游资源吸引众多游客的沿海村落,在夏季旅游高峰时段展现出勃勃生机。
然而,冬季的降临揭示出一个普遍而紧迫的问题:渔业资源的季节性波动以及游客流量的大幅下降,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严峻考验。面对淡季困局,我深感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不仅要关注短期效益的增长,更需着眼于全年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我们在实践中体悟,打破冬季旅游淡季僵局,不单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策划层面的创新,更是对渔村文化底蕴和生态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利用的一种智慧。这意味着从单一依赖自然资源转向多元融合发展,从季节限定走向四季皆宜,从而真正实现渔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确保村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这一次冬日之行,无疑成为我个人对于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深度洗礼,也促使我对解决我国广大乡村地区面临类似季节性经济发展难题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与思考。
季节更迭中的文化魅力与淳朴民风
初次踏入李家台村,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跃然眼前,那墙体上的壁画仿佛是时间与空间交织的魔术师,将雪山草地、湖泊鲸鱼的奇妙世界浓缩于方寸之间。这浓厚的艺术气息犹如走进一个鲜活的民俗记忆馆,使我瞬间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冬日里与一位大叔的偶遇,他的讲述宛如一扇窗,向我展现了夏日渔村的独特风情——那是一场热烈而生动的文化盛宴,渔家号子响彻海天之际,水族舞翩翩起舞,庄重而又热闹的祭海仪式诉说着世代渔民对海洋的敬畏与依恋。大叔的话语中饱含自豪,让人不禁向往那摩肩接踵、欢声笑语的赶海盛景,以及那些承载着喜悦和惊奇的稀罕收获。尽管冬季无法亲历那份繁华,但大叔展示的赶海工具背后蕴含的故事和智慧,让我对这份渔家文化的厚重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贝壳饰品店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更是把海洋的馈赠转化为了一种生活的艺术,体现了村民们的创造力与匠心独运。
渔家乐的独特韵味在李家台村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无论是滨海公园的自然风光,还是海昌海洋探索馆的历史沉淀,都巧妙地融入了渔民的生活哲学与精神传承。馆内的海洋动物模型、渔村发展史展览以及赶海工具演变历程,无声地诉说着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历史长卷,令人心生敬意,感慨万分。在这次与李家台村村民的深度交流中,我深受触动的是他们骨子里的文化自豪感,那种热情好客、淳朴真挚的民风,如同一股暖流,让人感到宾至如归。尽管冬日里的渔村褪去了夏日的喧嚣,但它依然以其深沉而独特的文化内核打动着每一位来访者的心灵。这一趟旅程不仅让我领略了渔家文化的魅力,也引发了我对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深刻思考,更加坚定地认识到,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去体验、去珍视。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的壁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连成 供图
勤劳与智慧共筑乡村振兴的诗篇
步入李家台村,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鲜活的乡村振兴课堂,那不仅仅是海风轻拂、人情浓厚的渔村景象,更是村民们凭借智慧和汗水谱写的奋斗赞歌。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乡村变革的力量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走访中,昔日贫瘠的李家台村在我眼前铺展开一幅由艰辛走向辉煌的画卷。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的春风吹拂下,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擘画村庄经济的发展蓝图。他们不满足于短暂的改观,而是勇于创新,巧妙地将红色文化、交通管理、海鲜市场、地方小吃乃至特色民宿等多元元素熔铸于旅游业这一核心载体,构建起了一条富有渔村特色的产业链。漫步其间,那些精心打造的滨海公园、寓教于乐的海昌海洋馆、承载着世代记忆的民俗壁画和热闹非凡的节庆活动,如同璀璨繁星点缀在这片曾经寂静的土地上,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赋予了小渔村新的生命与活力。一位村中的长者动情讲述:“过去的日子苦不堪言,但我们村里人从不低头。大伙儿肩并肩,心连心,出谋划策,挥洒汗水,一步步走出困境,迎来了今天的繁荣。”这番质朴的话语饱含深情,让我深受感动,也使我真切领悟到乡村振兴背后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和共创未来的坚定信念。看到他们通过辛勤努力换来的幸福生活,我不禁热泪盈眶,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和人民充满了敬意与喜悦。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的宝贵经历,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让我们更加坚信,在勤劳与智慧的浇灌下,每一个乡村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秩序之美与人文关怀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深入李家台村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完善对于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整齐有序的屋舍排列,干净整洁的道路景观,均反映出村庄对环境治理和长效管理机制的高度重视。村民们的幸福洋溢,得益于村子早年实施的综合旅游环境整治方案,这些努力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更营造出了一种整洁、文明、有序的民俗旅游氛围,有力地推动了美丽乡村的文明进程。走访调研时,我特别留意到村庄在硬件设施上的精心布局——专用停车场、广场、养老驿站、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统一规划且管理有序的海鲜市场、小吃街以及交通安全劝导站,无不在细节中体现了人性化服务与规范化管理。而那些设计精良的饭店民宿,则为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体验,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走进李家台村的文明实践站,我深深体会到经济健康发展背后那强大的制度支撑力。由党组织部、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构成的班子成员架构,以及细致明确的分工制度,共同构筑起坚实的治理基石。路边的村务公开栏则彰显了透明公正的治理体系,让村民们积极参与监督,实现了党务、财务公开,并通过健康教育、反诈宣传、文明交通等多种形式引导村民共同进步。目睹这一切,我深有感触:乡村振兴绝非单一维度的发展,而是涵盖了经济振兴、文化繁荣、卫生医疗、教育均衡等全方位提升。健全的制度保障犹如稳固的根基,完善的基础设施则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坚守稳健步伐,按照规章制度稳步前行,在保证生态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把握整体全局,兼顾经济与生态,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就全面振兴的乡村愿景。整齐的基础设施完备无损,制度完善。
?图为李家台村党务公开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连成 供图
探索渔村淡季旅游的转型之路
在冬季探访李家台村的过程中,我深感季节性旅游业对当地经济民生的影响之深。寒冷的天气和渔业资源的暂时匮乏,使得这个昔日热闹的渔村在旅游淡季陷入了沉寂。村民们面临收入减少、生活节奏放缓的现实困境,这不仅凸显了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揭示出乡村旅游季节性波动的问题亟待解决。与村民们的交谈中,他们流露出对生活的期盼和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道出了淡季无事可做的无奈。这引发了我深深的思索——如何打破这一僵局,实现渔村旅游四季常青?关键在于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模式,让淡季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实践中,我们团队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系列策略:利用冬日特色开展如海上冬钓体验、渔民日常生活分享等活动;借助本地海鲜优势,发展加工技艺培训及手工艺品制作课程;联手旅行社打造冬季渔村特色线路,同时拓展室内项目,比如渔俗文化展示、亲子手工工坊、美食烹饪教学等多元活动。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领悟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背后的深层次逻辑:不仅要提升硬件设施,更要注重内涵挖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与农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每一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只有用心去发现、去创新经营,才能找到最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告别李家台村时,村民们充满希望的笑容深深烙印在我心中。这份笑容是激励,也是责任,它提醒我们持续关注渔村乃至更多乡村的发展动态,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未来,我们期待着李家台村能够突破季节限制,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并坚信在中国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每个乡村都能成为那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通讯员 周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