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豫”见非遗泥咕咕,千年土韵咕咕鸣

  咕咕叽叽杨玘屯,小猴八戒骑马人。狮子双响大小燕,能看能玩真有神。浚县泥咕咕以其渊源悠长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全国。千百年来,非遗与乡村同命运、共兴衰,结下了不可分离的缘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遗元素无疑将给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潜力,而乡村振兴也将让非遗传承更富活力。为进一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引导大众重视非遗,保护地方特色文化,感知中华传统文明的魅力,推动乡村振兴,郑州大学学生通讯社于8月9日至11日前往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开展2023年度“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浚县泥咕咕是中原地区原始鸟崇拜的物化形态,是农业文明与民俗文化的衍生品,其始于远古,兴于隋唐。泥咕咕大致分为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类,泥咕咕、狮子、泥马、骑马人、泥猴、十二属相、历史人物、泥羊、泥狗等一百多个品种,采用的原料为黄河澄泥,制作过程基本上是手工制作,也有环节用模具,其制作流程主要有取土、和泥、捏制、窑烧、着色等。泥咕咕具有色彩稳重艳鲜,造型简炼丰满、淳朴生动、粗犷豪放、形简神妙等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泥咕咕的尾部有两个小孔,形成巧妙的结合,吹时能发出“咕咕”的声音,所以取名为“泥咕咕”。

图为非遗传承人向同学们现场展示如何捏一个小型的泥咕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乔思雨 供图

  在本次实地社会实践中,我们来到浚县西杨玘屯村,该村坐落在大山脚下,全村人口555户,有280家泥作坊,泥塑企业15家,相关从业人员有1200余人,是浚县泥咕咕的主要产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采访了李连顺、宋楷战、王红瑞和宋庆春四位泥咕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西杨玘屯村的村委干部和村民。在和非遗传承人的直接对话中,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浚县泥咕咕的发展历程和目前面临的困境以及当地政府村委和泥咕咕传承人为泥咕咕更好传承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为了做大做强泥塑产业,政府投资9400万元,占地115亩建设乡村振兴及文旅项目,建有大师工坊18套,翻盖游客中心,并正在建设泥咕咕研究院,此外村集体还建有泥塑展览馆和炼泥车间。为了更好的宣传泥咕咕扩大泥咕咕的影响力,非遗传承人王红瑞老师一方面进行文创设计如2014年与河南博物院合作设计了以妇好鴞尊为原型的泥咕咕文创产品鸮傲江湖,通过大型活动制作吉祥物来宣传泥咕咕,另一方面推进非遗进校园开展非遗研学,并计划开展百校千人扶持计划。村委会和非遗传承人也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自媒体手段和电商直播平台,拓展传播方式和销售渠道,以沉浸式方式展现泥咕咕的生产、生活的文化魅力。他们身上对非遗文化泥咕咕所展现的无私奉献精神也让我为之感动。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乔思雨 供图 

  浚县泥咕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见证者和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次“三下乡”活动,为我们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提供了锻炼和实践的机会,通过对浚县泥咕咕的走访调查,我们对非遗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认识到非遗泥咕咕的开发和保护也与乡村振兴相互助力,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为传承非遗文化和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通讯员 乔思雨)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