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乡间一抹绿,田间一盏灯

  为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23年7月15日-2023年7月20日,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引领大托管,乡村振兴谱新篇”暑期实践团队赴六安霍邱对当地三镇三村进行调研。 在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安徽粮食产量第一城在此扎根。当我深入乡野,一个个农民的身影宛如一只只笔,描绘出了片片稻田的绿,镌刻出了田边野花的红,笔墨所至之处,展开了一幅靓丽的乡野之景。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五岗村水稻种植基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静 摄 

  依稀记得我与霍邱初见的那天,漫野的青绿衔接着天边的浅蓝,薄雾般的白云层层笼罩着日光,轻柔的夏风缓缓拨动着我们团队每个人的心房。我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对农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小时候回乡时的模糊记忆,可这次三下乡改变了我对农村的既有认知。踏进霍邱县的农村,映入眼帘的不再是泥巴路、砖头墙,如今条条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家家户户都盖起了自己的小楼,唯一不变的,还是那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田地。在活动中,我们深入农村、了解民情,采访了一些村民、种粮大户和村干部,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也了解到农村发展存在的困境以及所具备的发展机遇。当前的农村,许多人都选择远离家乡、进城发展,即使在村干部的队伍里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可他们大都是将这里当作自己的跳板——如今驻扎农村是为了以后能够离开农村,去往更好的地方。即使大部分人都选择离乡发展,但也有少数人心中仍抱有浓厚的家乡情怀,愿意回到自己最初的起点,在农村的田野上施展才华、挥洒汗水。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柿园村蔬菜大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静 摄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也深刻感受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村干部的辛勤付出,他们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政策,立足本村实情,创新发展思路,为农村谋发展,为群众谋利益。我想,也正是有这么一批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的日子才更加有奔头,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尽管实践时间从出发到结束只有短短六天,但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三下乡活动,深入六安农村基层,不仅巩固了我的专业知识,让我学会从学科角度出发去思考、去领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而且丰富了我的社会经验,同时在体验中了解了自己还存在的不足,比如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理论理解脱离实际等。联系自身专业,也让我明白,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子,在不断加强知识学习,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不能脱离实际,我们要担负自身责任,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履行好学科使命。活动在地方政府的倾力支持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结束,同学们带着对浓浓乡情的感动和个人未来如何发展的思考返程。此次实践活动强化了同学们担当时代责任的意识,勇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争取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断充实自我,在将来步入社会时,能够找准定位,不负人民,不负祖国的期待!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朱塔寺村水稻种植基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静 摄 

  在来时的路上我曾深深思考,离开这座城的时候,我到底会带走些什么? 

  也许,是田野间一盏炙热的守望灯。这灯就宛如那一位位引领乡村振兴的村干部,他们在漆黑的夜间矗立,却将光芒洒向了土地,点亮了乡村振兴之路。而于我们所有参与者而言,这也是一盏方向灯,正是因为经历了这样一段旅程,我们才能更加奋不顾身地去奔向灿烂且光明的未来。 

  也许,是旱地里一场丰沛的及时雨。豆大的雨滴从云雾之中倾盆而下,浇灌着每一处干涸的土壤,哺育着满怀渴望的稻秧。这场及时雨于农民而言是救济,是眷顾,而对于我们每一位学子则是前行的推力,是稳稳启航的风帆。 

  也许,是稻田里一把沉甸甸的稻穗。我俯下身将稻穗缓缓捧在手心,轻嗅着它身上阳光、雨露和汗水的味道,脑海中浮现了农民们忙碌辛勤的身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那些沉甸甸的农作物告诉我们,唯有亲身实践,才能够参透世间一切事物的奥秘。 

  形容旅程的量词通常是“一段”、“一次”,可是这一段有意义的旅程能带给我们的体会和感悟,却是“一生”、“一世”。(通讯员 焦缨雯)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