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报告厅 >> 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武陵山民族地区农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研究

  报告题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武陵山民族地区农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永顺县润雅乡神仙草莓茶合作社为例

  报告主题:农村集体经济(农业合作社)

  报告作者:江涛、周勇、李喜磊、陈淼

  指导老师:瞿州莲、李端生、廖浩、张宝娣、何剑

  所在单位:吉首大学

  所属团队:吉首大学“云上学堂”永顺县润雅乡社会实践服务团

  实践项目: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走近千村观察,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吉首大学2021年“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吉首大学“千村调研计划”第六期暨“湖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大调查”社会实践活动

  数据来源:部分数据源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润雅乡人民政府(2021年7月16日)

  摘要:本报告在梳理国内外农业合作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武陵山民族地区的农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以永顺县润雅乡神仙草莓茶合作社为个案。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从其已有成果、实践困境、困境成因、相关建议四个维度,分析当地农业合作社在生产投资、内部管理、技术环境、基础设施及政府支持等方面的现状。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视域下,发现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困境的成因,进而提出如下可行性建议:例如,依托政府、合作社、农民三方共同发力,实现联动发展;强化政府支撑、建议、引导的功能;健全合作社经营管理制度,完善顶层设计;补齐发展短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整合资源优势,挖掘当地特色。进而推动武陵山地区农业合作社走出困境,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探寻一条民族地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新路径,推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向性

  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首次提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乡村振兴的道路”。此后,中央针对三农问题,为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审议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入展开。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2.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我国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之一。近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跃性发展,但中国农村减贫依然面临贫困人口基数大、扶贫对象贫困程度深、减贫任务时间紧等更为复杂的形势。从根本上说,要彻底解决中国农村贫困,仅依靠“输血式”减贫模式存在诸多局限,更需要注重内生动力的培育,转向“造血式”的减贫,扶贫更应当侧重扶智。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由熟悉农村、对农村具备情感归属的农民来担任农村发展、建设的主体。然而,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严重制约农业经济效益的增加,削弱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经营集中化的农业合作社,其推广发展迫在眉睫。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本调研报告基于当下我国政府及专家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良性、持续发展的重视,以润雅乡的神仙草莓茶合作社、四明仙山莓茶合作社为个案,通过对调研对象具体分析,针对其面临的发展瓶颈,提出可操作性建议,最终推动武陵山民族地区的农业合作社振兴与发展。

  同时通过本调查报告,以促进农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为契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促使润雅乡的莓茶“走出去”,提升其知名度,打造地方品牌,延长相关产业链,刺激莓茶增产,实现当地增收。同时,提升当地政府对农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把握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制定更精准的目标与更有效的措施,进而促进农业合作社长远发展。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本调查报告认为,应当将民族地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进一步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考虑,这不仅有助于完善农业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体系与现实要求,还有助于丰富和拓展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涵。

  (2)实际意义。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培养本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交应变能力、深入思考能力,深入了解农民基层现状,联系社会时事。不再局限将知识停留在书本上,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响应教育部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的号召,适应新时代高水平的教育要求。运用创新思维探寻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研究农民合作社相关问题,主要聚焦于两方面:第一,梳理合作社历史兴废沿革,进行传统合作社研究,以达到鉴史知得失的效果;第二,回应现实关怀,以农业的组织规模与发展模型为核心,大量开展新时代视域下的农业研究,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建构理论方法。

  (1)传统合作社研究。传统合作社的“合作经济”思想起源于16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1817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率先提出“合作公社”的构想。1829年,法国的学者傅立叶提出了“法兰吉”的组织理念,强调“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并举”的思想,为后来合作社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机构Rochdale Equitable Pioneer Society于1844年在英国成立,是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组织。半个世纪后,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正式成立。时至今日,合作社运动经历了170余年的历史,合作社在世界各地异彩纷呈。合作社的管理制度、经营策略随着时代发展发生变化,但均延续着“民主管理、 公开参与”的基本原则与“民有、民享、民受益”的宗旨。

  (2)新时代视域下的农业研究。农业规模经营研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在保留家庭农场生产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提供能合理利用的现代“生产要素”。一旦有经济激励,小农将在利润的驱动下进行创新, 从而改造传统农业。1967年,孟德斯鸠分析了法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状,描绘了农业规模化实现的理想蓝图,提出了农业传统理性和现代经济理性的相关概念。2010年,学者Easwoodeta通过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土地管理规模与土地质量存在负相关的关联性。农民作为土地规模经营的最终决策者,其成长背景、家庭构成、教育水平等个人经历都将对农业规模经营产生影响。

  农业经济发展模型研究。1954年,Lewis率先提出:运用“传统-现代两部门多结构模型”来分析经济发展,将劳动力从传统向现代的流动,置于经济发展的中心。Ranis和费景汉深化了 Lewis 的分析,并扩展建立了“Lewis-Rannis-Fee 模型”,通过描述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迁移的动态过程,进而预测:随着剩余劳动力迁移,农业最终将实现商业化经营。1971年,学者Chayarov认为:在小农家庭中,为满足家庭消费,劳动力需要忍受极低的生活水平。其系统挖掘了“边际产出率”这一全新理念,建构了劳动消费均衡模型,指在劳动困难和消费满意度的平衡下,做出相应调适的家庭生产决策。此外,还有王力的“过度密集化”理论,以传统中国的小农经济为考察对象:发现中国农业长期以来,由于人口过度密集化,经济增长被稀释,小农经济并未走向资本主义的农场式经营。

  2.国内研究

  我国学者围绕以下三个重点,对农业现实问题进行相关阐述:第一,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三农问题的研究;第二,从人员的构成与管理层面,关注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第三,对未来的农业发展,提出方向性指引。

  (1)三农问题相关研究。1999年,林毅夫认为:我国已经形成了“双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只有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才能扩大内需,缓解我国发展面临的过剩压力。2003年,李树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将融入和适应国内外大市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07年,温铁军对“三农”问题进行概念剖析,其认为:“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农村和农业两个问题是伪命题。2015年,贺雪峰系统指出:既要从转移支付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要超越纯农业的思维,进一步培育经济增长新常态。

  (2)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研究。2004年,学者杨萍强调: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是精英的本质属性。为更好发挥农村精英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强化党在基层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村精英的巨大作用。2005年,赵聚军提出新思路:有必要扩大自治的空间范围,增加乡镇政治中的民主因素,以制约乡镇政府的官僚化倾向。此后,杨军、王文峰等人于2015年指出:乡村精英在农村治理中面临诸多困难,亟待现实解决——例如,农村精英不回归、农村治理缺乏开放性思维、缺乏制度保障等。

  (3)农业发展方向的相关研究。2013年,栾谨崇富有前瞻性的设想:未来我国的农业微观组织,应是多元化的选择,即大专业农户、家庭农场、企业农场将成为不同农业产业的重要组织形式。2019年,屠爽爽对当前农村发展态势进行归纳:首先,从传统农业主导地位转向各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结构,呈现生态转变;其次,社会空间趋于高度非农业化、治理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完善化、生活方式现代化;最后,农业生产空间将逐步缩小,非农业生产空间逐步扩大,生态复合空间增加,多功能集约居住空间增加。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农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政策、措施等研究,为本调研报告提供方法与依据。

  (2)实地调研法。走访部分武陵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实地调查,了解其现状,听取村民的意见,使研究成果能被村民理解接受。

  (3)理论与实证结合。在进行理论归纳提炼的同时,注重剖析各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应的具体案例。

  (4)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国内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比较,从中找到其共性和差异;再结合武陵山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如何突破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瓶颈,找到其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为武陵山民族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发展提供参考。

  (5)问卷调查法。通过实地考察,围绕“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核心内容制定相关问卷,发放给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群体填写,调查范围广、数量多。运用图表、大数据等手段客观统计,进而得到权威性数据。

  2.研究思路

  本报告以武陵山区民族地区农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以永顺县润雅乡神仙草莓茶合作社、四明仙山莓茶合作社为个案为案例,运用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相关理论,采取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调查对象已有现状进行梳理,从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总方向指引下展开研究。其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阐释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在现实与历史的基础上汲取经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为民族地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具体思路如下:

 调查报告具体思路

  二、基本情况概述 

  (一)润雅乡基本概况

  润雅乡位于永顺县东北边陲,距永顺县约为63公里,东邻清坪镇,西邻石堤镇,北与张家界、桑植县隔河相望。2021年,全乡有66个村民小组2053户8733人,少数民族合计7108人,其中土家族占比56%,苗族占比25%,是一个典型的土苗混居乡。

  润雅,相传土司在此设立官衙,取名润衙,后将“衙”改为“雅”,故名润雅。解放前属内龙乡,建国初置润雅、五官、柯溪乡,1956年改为润雅乡,1958年属石境公社,润雅称大队,1961年为润雅公杜至今。

  全乡总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合计8419亩:其中,水田7160亩,旱地1259亩。截止目前,全乡森林覆盖率约74%。全乡地形以山地为主,适宜茶叶的广泛种植。乡内土家族、苗族民俗保存完好,人文资源独特,曾经是电影《边城》主要外景地。

  (二)神仙草莓茶合作社基本概况

  神仙草莓茶专业合作社,又名茗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优质莓茶的种植开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地方性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12月,注册资本200万元,位于润雅乡五官村,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安置就业人数15人(含建档立卡户13人)。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合经营模式,下设综合办公室、生产部、市场部、财务部、质控部等组织,生产经营正常。目前,公司莓茶种植面积达1400余亩,带动精准扶贫30余户发展。

  (三)莓茶基本概况

  1.历史渊源

  明嘉靖三十四(1555)年,永顺宣慰使彭翼南率土兵三千,致仁宣慰使彭明辅率土兵两千,应征奔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因水土不服,士兵多有腹泻,几乎失去战斗力。后军医建议回永顺收集莓茶千余斤,用军锅熬煮以止腹泻。后每餐必备,为士兵的正常战斗提供了保障,最终获得王江径大捷,被誉为“东南第一战功”,其中溪洲莓茶功不可没。润芽莓茶,原产地位于永顺海拔15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当地山民将此茶认为是神灵对土家人的恩赐,故尊称为“土家神茶”。

  2.功效运用

  莓茶又名藤茶,属冰川四纪孑遗珍稀物种,是植物黄酮之王。《诗经总集》 称其为“古茶勾藤”。莓茶生长于湘西原始次森林,位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红砂岩之中。莓茶是集营养、医疗、保健为一身的新型绿色饮品。其富含生物黄酮,17种氨基酸、14种微量元素。长期饮用莓茶,拥有如下诸多功效:

  ①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系统,减低各种疾病的侵害。

  ②有助于食物营养的分解、消化、吸收,利于毒素的及时排除。

  ③有助于伤病手术后早日康复,能及时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④有助于推动体内酵素的生成,增进各种蛋白质的合成。

  ⑤有助于消除疲劳、倦怠及无力感,改善体力。

  三、润雅乡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一)数据来源

  润雅乡位于永顺县东北边陲,距永顺县城约为63公里,东邻清坪镇,西邻石堤镇,北与张家界市永定区温塘镇、桑植县罗塔坪镇接壤,以澧水河为界,隔河相望。

  1984年4月,农村基层体制改革,政社分离,社改乡制,9个行政村合并为润雅乡。2005年11月,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原有9个村合并成7个村,共同组成润雅乡:即五官、凤鸣、润雅(原润雅村与云南村合并)、柯溪(原柯溪村与旧村合并)、署科、麻阳、七角。

  2016年,因区划再次调整,润雅乡7个村合并6个行政村,一直沿用至今:即五官(原五官村与七角村)、凤鸣、润雅(原润雅村与云南村合并)、柯溪(原柯溪村与旧村合并)、署科、麻阳。

  调查针对润雅乡的6个行政村、205位村民、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展开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98份。调查问卷具体内容包含括:基础问题、资金意识问题、合作社经营生产相关问题。首先,基础信息包括: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合作社的规模大小、村民加入合作社的情况。其次,资金相关问题涵盖:合作社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比重、社内专业财务人员是否配置、可分配盈余的分配方式及具体情况等,其涉及农民的商业意识和市场敏锐度。最后,合作社经营生产相关问题有:商标是否注册问题、是否严格执行政府对其发展的建议等。

  (二)村民样本特征

  调查结果统计显示,调查对象总计198人:其中,年龄段50岁以上合计123人,占总数 62.12%;年龄段40-50岁合计46 人,占总数的 23.23%;其他年龄段有29人,占总数的 14.64%。加入合作社的村民约占全村人口的比重92%。合作社收入占村民总收入比重80%以上者,占调查人数的50%;合作社收入占村民总收入比重50%-80%者,达调查人数的30%;合作社收入占村民总收入比重40%-80%者,占调查人数的30%;合作社收入占村民总收入比重10%-30%者,达调查人数的15%;其他占调查人数为5%。?

  调查对象认为,村合作社的发展存在如下问题:认为项目、收入渠道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占调查人数83%;认为合作社债务多,负担重,经营规模受限占17%;认为资产经营不善,管理混乱,占调查人数58%;认为村委思想认识不到位,占调查人数的14%;认为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占调查人数95%,其他占调查人数30%。

调查人数年龄段占比

调查对象参与合作社占比

调查收入人数占比

合作社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资料来源:以上信息都根据调查问卷整理所得。

  1.合作社成员民族情况

  调查结果统计显示:调查对象合计198人——其中,土家族105人,占调查人数的53%;苗族人数65人,占调查人数的33%;汉族28人,占总人数的14%。由此可见,当地是一个典型的土苗民族居住区。

调查对象民族情况

  2.合作社成员身份情况

  当地合作社的成员来源多元,包括:农民、党员、村干部、商人、技术人员、退休职工、失业人员、临时工等。调查对象合计198人,其中:农民143人,占比72%;党员24人,占比12%;村干部(原+现)35人,占比18%;商人8人,占比4%;技术人员12人,占比6%;退休职工28人,占比28%;失业人员125人,占比63%;临时工63人,占比32%(见图8)。由此可见,加入合作社的成员多为农民和失业者,商人和技术人员占比低,可能导致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合作社成员身份情况

  3.合作社成员实际参与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合计198人,其中:通过合作社购买农资者125人,占总数的 63%;选择合作社销售产品者 185人,占总数的93%;采用合作社提供的服务者87人,占总数的 44%;选择合作社的互助资金者15 人,占总数的7%;不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仅以承包农地或资金入股者63人,占总数的 32%;其他者13人,占总数的 6%(见图9)。

  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民选择加入合作社,其主观目的在于:通过合作社提供的平台来销售农产品,实现与市场直接联系。对于农资购买、采用合作社的服务者持保守、观望的态度,实际操作中仍有所顾虑。当地农民仅依赖承包农地或资金关系入股,缺乏集体化、规模化的生产,合作社的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发展层次仍较低。

合作社成员实际参与情况

  资料来源:以上信息都根据调查问卷整理所得。

  4.合作社成员学历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统计显示,调查对象合计198人:其中,硕士及以上1人,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8人,高中学历16人;中专学历21人;初高中及以下学历148人,占总人数的75%(见图10)。由此可见,合作社成员大部分未接受高等教育,学历水平低。对于现代组织管理与生产经营可能存在隔阂,进而造成合作社发展的动力不足。同时,农民的固有惯性思维、小农意识也将对合作社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加以关注。此外,高学历“乡村精英”占比小,亟待增加其现实比例,实现学历结构的优化,以助力合作社的发展。

  四、润雅乡农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分析 

  (一)组织管理问题

  润雅乡当地的合作社,多为董事长兼任财务会计。大部分合作社并未设立独立的会计账目,甚至缺失专业的会计人员。一方面,合作社没有公开、透明的财政管理程序,极易造成资金管理混乱,进而造成合作社发展受限,农民利益受损。另一方面,村民的经营管理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监管机构,不能规避管理人员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现象的发生。

  (二)生产经营问题

  1.生产成本高,所得净利润少

  (1)劳动力成本高。当地合作社的劳动力,主要来自本村和邻村的农民,工资进行日结。其中,手工采摘茶叶为120-150元/天,同时,还需要对其进行技术性指导,进一步加重了劳动力成本。此外,部分合作社小规模机械加工茶叶,加工需配备5-10名劳工,工资月结,为每人3300-3600元/月。因此,其劳动成本支出占生产要素总支出比例大,一方面,制约生产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削弱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打击了其生产积极性。

  (2)种植生产成本投入高。以神仙草莓茶合作社为例:其种植莓茶合计1400—1500 亩,每亩单次产量约为15-25斤生茶。生茶收购为16元/斤,普通情况下,5斤生茶可加工成1斤产品茶。最终,产品茶价格仅为120-150元/斤(含成本)。由于承袭传统的生产和购销模式,成本居高不下,净收入处于低迷状态。

  2.缺失稳定的生产模式

  润雅乡多个合作社已经倒闭,究其原因,其普遍存在合作社与农民生产脱节的问题。合作社初期与当地茶农达成协议,以14元/斤的价格向其长期收购莓茶(生茶)。起步阶段,合作社能根据协议有序开展收购。后由于市场导向,合作社转向外地收购更为低廉的茶叶。由于合作社毁约,致使双方原有脆弱的联系断裂,使得农民重新回到自产自销的生产模式。

  3.销售渠道传统且单一

  当地合作社莓茶的销售渠道主要为:超市零售和批发商购销。由于受自身市场狭小、茶农受教育程度低、当地电商未大规模覆盖等因素影响,造成合作社无法对市场做出正确评估,进而使销售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格。当地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在物流建设、电子商务培训等方面,缺乏与政府进行相关沟通,使其未及时抢占电商领域的农产品市场。

  4.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当地大部分莓茶合作社,未建立统一的种植和品级选择标准。导致不同社员生产的莓茶,参差不齐,未能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合作社的包装、仓储、运输等环节没有强制要求,造成资源未集中管理,过于分散,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极大削弱了 “联农情源”品牌相关建设,降低了其品牌影响力和农产品价格,进而使得销售市场的进一步收缩。

  5.合作社融资渠道受限

  首先,润雅乡农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合作社成员的集资,资产普遍少,使得产业规模发展受限。其次,绿色产业扶贫基金仍存在着审批难、实施难、支付难等问题。再次,由于部分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机构和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造成主体征信能力不足,缺乏信用基础。基地、厂房、设备等不能作为有效抵押,难以取得发展所需的资金。

  (三)可持续发展的桎梏

  1.教育程度低,技术人才匮乏

  当地合作社成员普遍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较低,极大制约了合作社的长期发展。一方面,成员普遍年龄较大,年轻人不愿加入合作社,使得合作社人口结构老龄化。老龄人口思维僵化、创新能力不足,极易造成内生发展动力缺失。另一方面,成员受教育程度偏低,农作物种植主要依靠经验,依赖惯性思维,面对新种植技术,观念较为保守,这将延缓合作社引进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进程。

  2.政策扶持不够全面

  当地的农业合作社,一方面,获得国家和省级专项扶持的数量很少。另一方面,由于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合作社的基础较薄,起步较晚,重视扶持程度有限。因此,当地莓茶合作社,多为财政补助驱使下自发成立,缺乏政府的相关指导与建议,容易陷入盲目、迟滞的发展状况。

  3.产品宣传力度不足

  润雅乡的合作社普遍存在:销售渠道单一、销售范围过窄的问题。这植根于产品的宣传力度不足。当地茶农满足于就近销售莓茶,产品满足于湘西本地消费。未充分利用相关的广告、电子平台、旅游活动等平台,以实现产品的推广,造成现在莓茶的经济仅能实现“自足”。

  五、润雅乡农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坚持农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一中心”

  以广大农民利益为中心。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在合作社经营管理时,需要关注广大村民的诉求,解决迫切问题。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要始终以农民的利益为中心,从而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农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两结合”

  1.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结合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先进战略。农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背景。农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深入实践的重要载体。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农业的稳步增收,改善农民的现实生活,推动基层治理民主化的进程。

  2.与地区资源特色相结合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要紧贴当地区域的特色资源,发展有地区特色的专业合作社。同时应继续扩大农村合作社的数量与规模,提升合作社的覆盖面,以整合现有资源,与政府的扶持政策有效对接。

  六、润雅乡农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强化政府支撑、建议、引导功能

  1.提升合作社功能的认知

  (1)经济发展的助力剂。农业合作社属于集体经济的范畴,是公有制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巩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实践中落实按劳分配的原则,壮大公有制的力量;同时,将进一步克服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合作互助中达到双赢的效果,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2)农民利益表达的有效途径。农业合作社是政府与广大农民沟通的有效渠道,其建立与推广为双方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一方面有助于将农业政策及时传达给民众,进而推动政策的执行度;另一方面利于社员反应基层信息,表达人民的利益诉求,为精准决策提供现实的依据参考。

  (3)政府的权责定位。在农业合作社发展方面,政府应是一位倡导者和支持者,需要强化其支撑、建议、引导的功能。需将其可持续发展农业合作社列入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改进管理方式,改善服务态度,全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多途径推动合作社发展

  首先,政府应当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与选择,坚持贯彻“民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不直接干涉莓茶合作社的产业经营,规避权力的滥用与越位。其次,持续、深入关注合作社的发展现状,通过座谈会、信件交流等形式,对莓茶种植进行专业指导,了解集体经营所面临的困境,从政府的角度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再次,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树立一批合作社发展的先进代表,通过典型带动,增强农民的合作经营意识。最后,坚决维护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实施,制定相关的政府细则,为其提供坚实的后盾支撑。

  3.财政杠杆与市场调控相结合

  政府通过运用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等手段,进入基层开展相关的政策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自愿、自觉加入莓茶合作社,进一步扩大其数量与规模。同时,积极发挥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对莓茶市场进行有效监管,打击该行业的恶性循环竞争,规避行业内卷化的趋势,保障自由竞争、开放共享的市场环境。此外,对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品牌创建、自营出口、农超对接、产品展销等方面均给予政策倾斜,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活力与竞争力。

  (二)顶层设计,制度支撑

  1.建立合作社诚信经营体制

  依托政府、公司、合作社社员三方共同努力,建立合作社诚信经营体制,以规范行业秩序,推动莓茶合作社产业的良性发展。其中,需要政府制定明晰的诚信奖惩办法,引导公司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相关公司挖掘契约精神内涵,通过准时、有效的市场交易以取得客户的信任,进而维护企业形象;合作社社员敢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健全合作社内外管理制度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任人唯亲”、“帮派山头”观念,真正选拔、引进一批高素质、拥有管理经验的人员,作为核心骨干负责公司事务。其次,明确公司人员的权力与社员监督的权利,定期召开社员大会,为莓茶合作社的发展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再次,针对农民合作意识淡薄的问题,政府可运用选派合作社辅导员的方式加以指导,积极帮助建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机构,切实发挥“三会”功能,强化其执行力,推动规范化建设。 此外,应健全合作社内部的财政管理和盈余分配制度,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定期进行合作社的财务公开,提高其透明度,从制度与程序层面保障公平正义,规避中饱私囊、侵犯农民利益的行为。

  (三)补齐合作社发展短板

  1.拓宽销售渠道,融合社会资金

  (1)线上线下双向销售。充分利用互联网天猫、淘宝等市场平台,通过互联网获取准确、可量化的权威数据,收集市场信息,寻找交易客户,判断营销效果是否高效,便于合作社营销策略的调整。积极打造信息服务平台,开拓莓茶的销售市场。运用线上销售与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打破闭塞、传统的销售渠道,将莓茶的销售突破地域的限制,市场范围扩大至邻省乃至全国,最终打造成为面向世界的地区实体性品牌。

  (2)股份制合作经营发展。为克服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积极与企业合作,融集社会资金,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扩宽资金来源途经,建立稳定的股份责任制,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转变农民传统的认知,保障资金流畅运转,推动合作社发展特色的莓茶产业,形成长远的发展模式,组织产销对接,增加消费面积,扩大生产区域,促进产业的发展。

  2.提升社员自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唤醒参与的主体意识。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在合作社运营组织时,需要关注广大村民的诉求,解决迫切问题。同时,激发广大社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从被动从众向主动参与方向转变,摒弃原有形式主义的思维,克服繁琐的程序性过程,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

  (2)农民的高素质发展。应发挥政府作用,为合作社提供培训服务,通过实地考察、观摩学习和座谈交流等形式,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于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与能力。同时,政府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专题培训等方法,分期分批对全乡莓茶合作社负责人、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财会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加强对农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养,选送一批至专业院校进行学历教育。

  (3)专业人才的引进。为解决鼓励人才下乡,优质大学生回乡创业,多渠道、多形式的推动“专家进社”,参与乡村合作社的建设,调动社员的生产热情,提升农民合作社的经营能力,以实现传统农民向高素质方向转变。

  3.更新技术,机械生产

  针对润雅乡生产加工成本高的困境:首先,应主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定点的实验田测试后,逐步推广至莓茶种植区。再次,充分结合农业部门“三百三千”、“田间流动学校”等活动,组织农技指导员队伍与合作社衔接,为其提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防治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再次,推广莓茶大机械加工,精简人员投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最后,引导种养型合作社向加工型合作社方向转型,加大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引进承包力度,增加现实收益。

  (四)地区优势资源转化

  1.实现农、旅、文融合发展

  (1)模式发展的必要性。大多数村民,通过农业合作社取得的经济收入有限,因此对莓茶合作社发挥的作用持悲观态度,对其发展前景、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足。为扩展其收入途经,应当将乡村的适度旅游开发纳入其范畴,重点打造地区品牌,形成文、旅、农多元多渠道发展。

  (2)延伸莓茶发展产业链。应积极挖掘莓茶附加价值,延长相关产业链:例如,通过开展莓茶的体验式采摘、地区茶园风景观光旅游、当地特色的苗族与土家族文化体验等形式,吸揽广大游客,发展一套完整的“娱乐-饮食-消费”产业服务。以实现振兴地方莓茶合作社的目的:逐渐提升合作社社员的收入水平,增强其发展自信,进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2.加强推广宣传,提升莓茶知名度

  首先,加强润雅莓茶与地方特色文化的策划、包装、宣传、推介:通过研学活动等方式,以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拍摄等新媒体形式,推向湖南、推向全国,以提升莓茶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其次,由当地政府组织兴办茶艺比赛、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省、市名优农产品展销会,打响润雅的莓茶品牌。最后,通过打造、挖掘当地莓茶精品技艺者作为代表人物,提升其知名度。

  3.整合当地资源,扩大合作社覆盖面

  调查发现,润雅的莓茶产品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成品的利润低;同时,入社农民人数有限,产业规模仍较小。为此,应继续扩大农村合作社的数量与规模,提升合作社的覆盖面,以整合现有资源,与政府的扶持有效对接。同时,进一步开拓市场,推动产业化发展,逐渐吸纳一批产销大户,为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献计献策。润雅有大量新开辟的土地,属于农民自主经营,为充分利用土地,提高经济效益,应倡导土地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运用宣讲与村民大会等方式提升农民思想认识,将土地置于合作社下集体经营,实现资源的集中管理、合理配置,形成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筑牢合作社的经济根基。

  (四)标准化生产,打造特色品牌

  规范合作社内部的生产、包装、仓储、运输等环节,制定统一管理模式,自觉接受市场监管,进行产品的无公害认证,进而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七、结论 

  由于团队学识的局限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研究分析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种类众多,本调研报告仅聚焦其个案——永顺县润雅乡神仙草莓茶合作社,围绕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建议,其具备地区代表性,具备借鉴价值,但不一定所有地区普遍适用。此外,由于研究和写作的时间有限,调查报告中有关产业的研究部分未能深入。在之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团队会针对“武陵山民族地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持续关注,对其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分析,对调查报告进行全面的思考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尽可能地为武陵山民族地区农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微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天如.永顺府志:沿革[M].刻本.1763(清乾隆二十八年)

  [2]李树基 朱智文.“三农”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3(4):68一71.

  [3]王睿,贺雪峰.当前三农政策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02):65-74.

  [4]赵聚军.由个体与国家到团体与国家——乡村治理中农民利益表达形式的历史转型[J].人文杂志,2005(04):149-153.

  [5]温铁军.中国农业转型应注重生态化理念[J].中华合作时报,2016(A06):1.

  [6]旷宗仁,杨萍.乡村精英与农村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5-49.

  [7]栾谨崇.规模化经营下的农业微观组织的演变与选择[J].理论探讨,2013(5):83-86.

  [8]张英男,龙花楼,屠爽爽等.电子商务影响下的“淘宝村”乡村重构多维度分析——以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下营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9,39(6)

  [9] 温铁军,逯浩.新时代“三农”与“三治”问题的内涵转换及其问题域[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9(4):5-16.

  [10]温铁军. 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实现方式[J]. 行政管理改革, 2018(8):26-32.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