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稻鱼之恋 相约青田

  7月11日中午,中国计量大学渔耕弈棋调研小队的成员来到田鱼村——龙现村,调研民俗文化视野下,该村的发展。龙现村的稻鱼共生系统是我国的首批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了解它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提出意见,促进乡村振兴。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与渔耕弈棋调研小队的其中四位同学前往了丽水市青田县的“中国田鱼村”——龙现村。这次社会实践让我认识到实践的力量。文献的阅读抵不过亲身的体验与走访,在龙现村的实践让我从以“稻鱼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民俗文化看见了中国传统文化不灭的智慧与生命力,也让我从以龙现村为代表的中国乡村中感受到了乡村的发展困境与光明未来。

  我从未想过自己会独自坐上一班南下青田的高铁,车窗外的风景从大片的绿野平原快速后移如转动电影胶片一般幻化为重峦叠嶂。细长的列车不停穿过昏暗的隧道给我的感觉就如穿过卧伏的巨兽墨绿的身体。

图为龙现村美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石丹婷 摄

  车沿公路弯弯绕绕深入山中,好似要开往青田的尽头却怎么也不见龙现的身影。不禁感叹以前交通不便的时候,山中的村民下山进城一趟该有多不容易,或许山里的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未见过及公里外的景象。路边不时出现的龙鱼雕像让我们觉得龙现村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直至看见费孝通先生题的“中国田鱼村”五个大字,所有不真切的感觉都无比清晰了起来,我真的来到了龙现村。

  如果没有这次的调研,我大概永远也没有机会来到龙现,这个似隐居丽水的一个小小村庄;如果没有这次的调研,我或许也永远不会知道龙现,这个藏在山间的小小村庄竟是如此的负有盛名,迷人得让人神往。

  午后的日头正烈,热浪密密包裹着这个小小的村庄。我们跟在村长身后,顺着乡间的羊肠小路,转到了一座普通的楼房前。门开后才知道这是一个货币展览馆,里面展示着青田侨民从全球各国带回的货币。我却从未见过如此特别的博物馆:没有大气华美的牌头,没有设计感十足的外观建筑,只是在一座四方的普通农村楼的一层。村长还告诉我们楼上便是民宿。

  在这座小小的田鱼村里,分布着十二个不同主题的展览馆。水利文化博物馆,侨乡博物馆,乡愁博物馆,清廉博物馆……也难怪称田鱼村为“展馆之村”。天气实在太热,人昏昏沉沉不免失去足够耐心。村长箭步走在前头热心介绍,仍是侃侃而谈,倒是我们跟在后面大汗淋漓,脚步沉重,现在写来还是有些难为情。是啊,村长也不过是龙现村的一份子,他晒黑的深褐色皮肤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烈日暴晒,就像他同我们说的:这个点村里人都在田里干活。对于农民来说,阳光同水一般,是孕育希望的。

图为小队成员参观展览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石丹婷 摄

  人虽是汗津津、晕晕乎乎,在参观展馆时却不自觉忘却了眼睛还被热汗糊着,头发也湿湿的紧贴着头皮。从最早的侨民在20世纪初走出青田的大山在外打拼到如今已过去一百多年的岁月。从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到日趋黑暗的国民政府再到如今的新中国,从帝国的横扫入侵到十四年抗战再到如今的太平盛世,一代代侨民是该经受了多少苦难。可这些侨民在海外却从未忘记祖国,就如村长向我们介绍龙现吴氏旧宅。他指着那西洋石雕风格的外观,说:“宅子看起来好像是西洋风格,但整座宅子都是用木头搭的,木质结构。因为他就是想告诉后代——不管外观怎么改变,我们的心,都是中国的心,都是木头和砖砌的。”

  在村里走的时候,便觉得这村子更像个“空村”,宽宽窄窄的路上很少见到人影,偶尔看见的也是扛着锄头戴着草帽,上了年纪的村民,或是坐在自家门前的妇女。或许正是下田干活的时候,但心中也明白——村长在采访中提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原因,“村里越是豪华的房子越没人住”,青壮年人都走出了这座山,仅留着老人与小孩守着村里大片的稻田。

图为龙现村美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石丹婷 摄

  这次调研活动让我看到了乡村的痛楚,也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绝不是“口号”,而是我们实实在在要面对的挑战。乡村似一棵历经百年风雨的古树,枝头的绿叶被风吹散向四方,只留下那欲坠的老叶和未抽芽的新叶。老叶终要归根反哺那片喂养他的土壤,新叶终会长大被风吹向四方。龙现村延续几千年的稻鱼技术又该由谁传承?“早稻花时鱼正长”的景象又能看见几时?

  但在困境中我们总能看到希望的。费孝通先生说过“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的幸福来源是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唯有发展。踩在吴氏旧宅古旧的木头地板上时,我就早已这样想了。每踩一步,木头挤压摇晃发出的历史的声音是那样触动我的心,它似乎没有那些大理石结实,却在百年间驮起千万的脚掌而不被侵蚀。我想像稻鱼技术这样的传统技艺不就如砌成中国人的木石一般,是流淌进中国人的血液之中的。再西洋的建筑,却也离不开木石;再先进新奇的工具,却也无法舍弃传承千年的“稻鱼技术”;吹散四方的绿叶却也从未忘记自己来自哪棵树的枝头。

  这次调研不仅让我发现了田鱼村这个美丽的乡村,让我惊叹于中国人民的智慧与苦干精神,更让我亲身体悟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势头与面临的困境。

  唯有发展,不忘初心的发展。用我们今天的技术去小心地保护这项千年的古老技术,用我们今天的方式让这项技术也可以走出青田的群山,走向世界,一如百年前的青田侨民。(通讯员 石丹婷)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