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7日至7月6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青春微光·薪火乡传”共同富裕实践团一行15人,赴天台县龙溪乡探索天台共同富裕模式,以“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思想追求,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那我们拉勾,这个夏天,龙溪见!”
十天的故事真得很短。是什么时候开始留恋龙溪这片土地?我不知道。可能是因为伙伴相识的乐章从这儿响起前奏;可能是因为每天的饭菜饱含着劳动的汗水;可能是因为约定的日出正从天柱山谷初露,芦苇微醺,大巴却已踏上归途,顺着马路,不曾歇息……
也曾想,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
从来时的腼腆笨拙,到卫生清理,到材料盘算,我们开始挣脱家的怀抱,第一次当家作主,感受柴米油盐的压迫。初来乍到的我们并没有交通工具,为了解决团队的伙食难题,每隔几天我们便会在傍晚或凌晨时分步行前往黄水,采购必要的生活物资。从岭下走到黄水,来回需要花费近两个小时,我们会一路聊着些许有趣的话梗,于晨曦下嬉戏,于夏虫中夜行,让疲劳随脚步淡去。或许十天的确不够我们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大人模样,但却也为我们尚未看清的未来,写下了一篇关于社会的序章。
团队十五个人的伙食量注定了厨房工作的“不平凡”,煮好大锅饭原来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轻而易举”。楠姐和浩浩抗起烹饪备餐的大梁,而我们其他一小部分人则根据需要帮忙,打好下手。从清洗,到切菜,从翻炒,到调味,那种属于人间烟火的市井气息从小小的营地中蔓延开来。锅碗瓢盆、酸甜苦辣,恍惚中是家的影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指导老师一起准备午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锦怡 摄
走访调研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如何自然的聊天发问,缓解村民紧张的情绪,通过其他事项进行旁敲侧听,抓握背后的关键信息成了我们需要马上掌握的重要技能。
思路与信息碰撞,语言与灵魂沟通
我和我的同伴们从岭下出发,到大样,到黄水,到后岸……到龙溪的各个村子之间不停的走访。积极与村干部对话联系,掌握龙溪大体的人文风貌与经济建设情况;聆听退伍老兵们曾经的抗战风采,感受老一辈战士对国家的真情告白;通过深入基层群众,我们试着了解老人们的家庭医疗、卫生保健,打听龙溪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实状况。
在这趟历程中,有主动的为我们介绍家庭成员的高龄老奶奶;有曾年仅16岁便毅然成为一名光荣志愿兵战士的老爷爷;有跟我们一起探讨村子内多年变化的初中生;还有给我们送黄瓜的贴心婆婆;以及定格在天柱山顶上欢送鲜桃的笑颜……让这酷暑难耐的日子,亦有心灵清凉的慰藉。
图为老奶奶为实践团成员介绍她的家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锦涛 摄
每天的确很累,可是只要身边有伙伴,我们彼此便会有精神上的依托,每一天都有新的趣事与玩笑,就像群聊里我们的表情包可以连成许多新的故事。或许成为朋友也并不需要朝夕相处的磨合,一个眼神、一句暗示,懂你的人自会向你靠近。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走访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季绿椰 摄
戮力同心,我们不曾单独战斗
一个好的团队,是要靠所有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互补协调,共同努力的。我知道我做的并不是最好,但我仍会用尽全力去为我的团队贡献我的一腔热情与力量。
作为团队中的文职成员之一,从开始的整理调研的访谈文稿,到协助推文,到编辑龙溪图册的人物志内容;从各个网站的新闻稿,到视频剪辑的宣传稿,辅助调研报告初稿的完成,我已经得到了太多收获。任务的确是一种负担,但在我看来,却亦是一份机会。为了整理调研资料,我去网上开始学习访谈文稿的各类写作手法;为了让人物志更具风采,我开始字斟句酌,想到陌生的词句,就会打开百度去更进一步的了解词性与注释;开始对着别人的新闻稿进行模仿,研究起大大小小网站的投稿机制;看了许许多多的宣传片,寻找宣传稿落笔的灵感;开始尝试了解调研报告的书写格式。
当然,在这中间,的确有遇到许多困扰着的难题,比如像找不出网站投稿入口,上下四翻到心绪烦躁;逐渐词穷写不出文案,开始焦急,开始苦恼等等。但这些问题都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迎刃而解。而对我帮助最大的是锦怡姐,她认可了我的能力,与我一同整理人物志初稿,进行各类新闻网投稿,是因为她的指导与帮助,才让我对做好文稿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
十天的故事也许可以很长。把酒言欢,适合聊到很晚很晚。夏夜的微光不会散去,我们也不会挥手道别。微风向晚,红霞万道,青春微光,薪火乡传,我们和龙溪……我们和我们!(通讯员 叶青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