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传承:藤编里开出的幸福花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藤编是以藤类植物茎杆的表皮和芯为原料的编织工艺品和实用品,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暑期,遵义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社会实践队队员来到遵义市红花岗区新中街道松源社区藤编工艺者周师傅家里。

  一进门就看见很多堆好待用的藤条,周师傅热情地为我们介绍刚完工的藤椅。我们注意了一张颜色较深的藤椅,周师傅笑着说:“这个已经二十年了,你看这多耐用啊!”看着我们热情高涨,周师傅又拿出了一张藤椅说:“这个才好看哩,也是用了有十多年了!”三张藤椅并列摆放着,我们从右向左看去,依次是二十多年前、十多年前和刚完工的藤椅。藤椅颜色逐渐变深,从原始木色到米黄色,我们看到的是清晰的岁月痕迹,而往往更吸引人的正是这种经过岁月沉淀的美感,我不禁赞叹这样的匠心工艺,细细回味这种藤编工艺的传承。

?图为三张制作时间不同的藤椅,从右向左依次是二十多年前、十多年前和刚完工的藤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佳丽 摄

  谈到学习藤编的经历,周师傅更是颇有感慨的说:“单枪不成将,独木不成桥,正如这一个作品完成不可能只需要一颗藤条。我从十六岁就开始学习这门手艺,至今已是四十多年了。”每一件工艺品的完成都需要很多的藤条,其制作更是经历了藤条选择、打磨、加工(弯曲、铳口、抛光)、组装、编织、半成品打磨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据周师傅说,完成一张藤椅的编织至少需要两三天的时间,而如果是稍微复杂一点的藤椅茶几和沙发则需耗时一周甚至更久。谈到现在这个工艺品销售路径,周师傅也是特别开心的说到:“早些年都是自己拿到集市上卖,到后来会有人上门购买或者电话订购,到现在也是紧跟电商潮流,儿子帮忙开了个网店,销售途径不愁了,收入虽然不算特别多,但也算是比较乐观,这日子也是越过越好了哩!”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与周师傅交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佳丽 摄

  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其蕴含的文化精髓,藤编作为一种历史和传统的文化沉淀,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精髓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说文解字》指出,“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工艺是古人在数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智慧,而今则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这样深入实地的走访和观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传承和魅力!

  时代发展的洪流奔腾不息,社会日新月异,手工业市场不断受到机械制造业的冲击。但我想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机械制造只可仿其形,却难以传其神,每一份手工艺品里都有着人味,可能有十指抚摸的痕迹,也可能有留下的汗水。匠人的手艺值得我们敬仰,而这种匠心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这种执着、专注、从一而终的精神。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传承,从周师傅坚毅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种决心,一种把藤编继续做下去的决心,一种“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匠心。

  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其根植于乡村文化生态,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坚定对乡村文化自豪感,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更应该用自己所学,尽自己所能去弘扬和发展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做好时代传承人!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引领。像藤编这样的传统工艺也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藤编也成为了像周师傅这样的手工艺人的致富途径。以传统工艺为笔,写下洋洋洒洒的致富篇章,我看见那藤编里开出了幸福花,是日子越过越好的幸福花!(通讯员 曾力)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