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秦腔,终会像蒲公英般四散他方

  中北大学“秦风汉韵“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部分成员离开陕西返回家乡。历时7天的线下实践里,团队中那些热忱于三秦文化的青年,用足迹丈量着城市每一寸土地,他们从一开始的热血青年已然变成了非遗文化里注入的那批新鲜的血液。我们会带着这段经历继续前行,正是这一段段经历组成了我们的生活。然而我们可以用文字将它们记录下来,用最朴素的方式呈现属于我们的回忆。

  传统戏剧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能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上,串联着古与今,串联着乡土情。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然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秦腔似乎是老年人的艺术。因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年轻血液的注入。从易俗社街区的中国秦腔博物馆到秦风苑的秦腔茶楼,再从高家大院到回民街的皮影戏,从秦腔到皮影,从了解到热爱,这一路走来,我们感叹于秦腔历史的悠久和皮影的精美绝伦,震撼于不唱喊起来的梆子腔、一饰两角的皮影表演者,会因为每一个非遗文化传承场所传承人用满是希望的眼神望向我们而感触万千。

  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让我认识到秦腔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更是民族文化的见证者。然而博物馆的畅游让“秦风汉韵”暑期实践团队掌握到了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的活动展开提供了针对性的感性材料。除了易俗社的发展历程,最多的是我感受到了我们的重要性——博物馆讲解的小姐姐看到我们时热泪盈眶,她说:“秦腔正面临断层现象,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过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学习秦腔文化,现在的秦腔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秦风苑的秦腔茶楼,一场场的表演让我最为震撼的是“彩腔”,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剧情跌宕起伏之处总有它的身影,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除此之外还有表演艺术家们那不为人知的付出,厚重的装束并不会影响她们将角色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观众。长达两小时的装束准备,沉甸甸的头饰终会被表演者结束后的一句“值得“轻松带过。然而团队内的部分成员仅仅在穿戴了上台的服饰后,头部已经不能自主的保持平衡,脚下也因繁重的衣服无法移动。成员不禁感叹道:也许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她们对于秦腔的热爱。

图为秦腔表演者化妆瞬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茹宇 摄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秦腔服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茹宇 摄

  即使以后脑中的画面会越来越模糊,闪过的片段会越来越少,但它是真实存在过的,是我们用心传承过非遗的一部分。将非遗文化带进生活,通过自媒体进行宣传、记录,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让它洒遍大江南北。通宵剪辑视频带来的困意在刹那间烟消云散。后来在采访中老一辈艺术家对于我们给予了深厚的期望,他们说到:希望你们年轻人能够多接触,传承好、发展好,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其在最短时间内以最高频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最后,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有很大的勇气,同时也非常有能力,更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心。所有人都会关注秦腔文化发展,不止是在实践过程中,更是在以后,关心秦腔发展,为秦腔发展尽绵薄之力,尽青年人之责任。中北大学“秦风汉韵”暑期实践团的所有成员会不遗余力的继续宣扬三秦文化,整装再出发,不忘初心,用自己的方式把它讲给世界听,并始终牢记传承并未停止!

  “不知是蝶梦庄周

  还是路人唱腔孕育了梅花奖

  一声声绵长,一句句铿锵

  八百里秦川,秦腔是主唱

  喜怒哀乐演绎跌宕

  生旦净丑是角色担当

  遥想易俗社百年

  那必是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秦腔——说繁是简的粗犷声乐

  说简是繁的细腻悲伤

  它在陕北大地即兴而起

  而今,像蒲公英般四散他方“

  (通讯员 郭茹宇)

图为团队在易俗社前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茹宇 摄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