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存留浓浓乡音,冀以荧烛增辉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很荣幸在这个夏天能加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徽韵古情·探寻乡音方言童谣采录”调研团队,为记录具有家乡特色的方言童谣,存留浓浓乡音,唤醒人们心中对乡音的缱绻记忆,本人根据团队计划于7月16-19日于家乡亳州市利辛县进行采访、采录等实践工作。经过前后几天的忙碌最终如期完成任务,并且在此过程中收获颇丰,下面就来谈谈我的感悟。

  淳朴乡音,浓浓乡情。乡音阵阵,传承文化,饱含乡情。童谣是地域文化的珍珠,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利辛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春秋时期吴楚争雄要地。境内有伍奢冢、禅阳寺、阴阳城等古遗址;伍子胥打马过吴江的故事以及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广为流传;清音戏、淮北大鼓以及展沟九曲黄河灯阵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是参加这次探寻乡音方言童谣的采录实践活动,在家乡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还只是了解到冰山一角的文化历史。这次实践活动让我对家乡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都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心中不觉生出一份自豪感。逐渐长大的我们与家乡渐行渐远,但或许这就是文化本身的力量,它再次把家乡与我们之间一根隐形的线牵得更紧,更有力。如今,游子在外,听闻一口乡音便深觉温情暖意,抚平心头世事沧桑。如今,虽不能再经历完整的春秋,但归去别离之间,还能触摸故乡的春秋,已是十分知足。

  传承之路,任重道远。20世纪80年代孟庆惠编纂的《安徽省志·方言志》中叙述了利辛话语音和词汇的某些特点,但是没有作深入分析。近年来,调查研究的重点方言点是阜阳、涡阳、淮北、蒙城方言等,对利辛方言没有涉及。本次实践针对方言中的童谣进行收集采录,因此,我通过询问老人、网络收集等方式整理了家乡童谣,并想要寻找从事相关工作的人进行采访录音。但是,在此次实践采访中,我曾联系利辛县语委办、地方志、文联、文化局等有关部门,但都无果,得到的答案都是没有专门研究方言童谣的人,回答不了问题。这不是特例,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类现象的产生?我认为这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在普通话被越来越重视以及推广的背景下,人们对方言的重视程度极低,从事方言童谣的收集与传承工作更是少之又少。第二:科技发展迅速,孩子从小接触的是电子产品,入耳的都是流行歌曲、动画片的主题曲,对方言童谣这方面没有一点接触。第三:很多童谣是老年人珍贵的童年回忆,他们听着童谣长大,又眼看着童谣逐渐凋零。随着老一辈的离去,方言童谣逐渐式微甚至消失殆尽。面临如此困境,此次收集和整理当地童谣的工作有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这一方面能使地方历史生活状况得以重现,有利于保留本土的民俗文化特色,丰富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能够唤醒年轻一代人们心中的乡情与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特别是在网络文化普及的今天,原汁原味地收集和整理当地童谣尤为重要。但是传承之路道阻且长,需要不可估量的决心和耐心。

图为方言童谣采录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佳佳 摄

  感恩相遇,未来可期。采录过程中,将录音话筒和电脑连接,设备整理完成后,老爷爷或按照我收集的材料,或按照自己所熟知的一些方言童谣,根据手势,对着录音话筒,将一首首珍贵的方言童谣慢慢录入电脑。录音时,吴爷爷时而神态安然,从容不迫,时而抑扬顿挫,为的是凸显当地方言平仄中的腔调。双方相互配合,录音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回忆与老爷爷的谈话嬉笑,不由心生一股暖意。此次采访采录实践完成后,我深刻感受到一种变化:从光芒四射到荧烛末光,方言童谣急需有人来传承与宣传。在没有参加这次暑期实践之前,我对家乡的方言童谣也是没有太多了解,最多只能想起来一两句说不清楚的童谣,经过一个采访、收集资料以及录音的过程,我对家乡的方言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词汇更加了解,比如聊天是拉呱,表示无奈说也熊,孩子可以说是熊孩羔子,膝盖叫做胳了捭子等等。通过询问,网络查找等方式收集的童谣也让我更加了解家乡童谣以及童谣背后的故事与文化。感触更深的是老人在说童谣时脸上露出的笑,那背后一定是遥远并且美好的回忆。

  七月盛夏里相逢,所见所闻都觉值得。乡音婉转,历史长河里总有它的声音,模糊却不失空灵。我相信如果把方言童谣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做好,如荧烛末光般微弱的童谣也能增辉日月,代代相传!(通讯员 吴佳佳)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