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肇庆学院学子走访竹编手艺人:竹韵悠 竹艺精 竹情浓

  中国青年网肇庆8月4日电(通讯员 江沅锴 陈馨 吴培桦)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传统手艺跨界创新,7月4日至10日,肇庆学院新闻中心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肇庆市高要区新桥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队在骑楼街中走访新桥竹编手工艺人,聆听匠心故事,体验竹编技艺,深入了解当地通过电商平台售卖竹编的新型方式,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碰撞出的无限魅力。

  据悉,新桥骑楼始建于民国初期,这里曾是竹编器皿的重点交易市场,竹编工艺在这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以前不管男女老少,都有着一手竹编绝活,住在这里的村民也大多以竹编为生。如今的年轻人虽已不再把学习竹编作为唯一出路,但这里依然有人在传承着这门经典手艺。

 

图为实践队员与竹编手艺人学习编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乐翔 摄

  缕缕竹丝条 片片匠心梦 

  骑楼街转角之处,有一间不起眼的店面,里头横七竖八摆放着各式的竹编工艺品。屋檐下坐着一位头发花白、衣着质朴的老婆婆,长满老茧的指尖快速翻动着,把一根根普通的竹丝瞬间变成千姿百态的作品。

  在了解实践团队的来意后,这位老婆婆接受了实践队员的采访及拍摄。实践队员在与她交谈中得知,婆婆名叫冯四妹,孩童时期便和家里的兄弟姐妹一同跟着父母学习竹编以求谋生。如今,她从事这一门手艺已有五十余年。她还向实践队员讲述了竹编复杂的制作工序:主要包括去青削丝、起底织身、插花烧花、喷漆绞口等,而每一环节对于这位老手艺人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了的。

  遥望骑楼老街,实践队员还能看到很多像冯四妹一样的老人坐在家门口编织。从黑发到白发,他们用青春守护技艺,将岁月织进竹编。小小容器,凝聚起他们的智慧与匠心,承载着执着与坚守。

图为骑楼街竹编手艺人编织的各类造型精美的竹编制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倩华 摄

  浓浓竹编情 条条创新路 

  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流水线产品迅速崛起,占据着人们的视野。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被市场冷落,新桥的竹编艺品也一度陷入了困境。

  实践队员了解到,冯婆婆的儿子徐柏毅从小便接触竹编,对其有着特殊的情感眷恋,他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让竹编传承下去,让它重焕生机。2015年,徐柏毅和妻子梁桂好辞去在外的工作,借助电商平台发展的东风,带动新桥竹编艺品从线下走向线上,从深巷走向世界,成为骑楼街中销售创新的引领者。

  实践队员在现场通过多个机位的拍摄记录下夫妇俩忙碌的身影,并对他们的创业经历进行了采访。在面对面地交谈过程中,徐柏毅和梁桂好坦言万事开头难,推广弱、订单少、竞争大、变数多……经营过程中,难题接踵而至。为了更好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徐柏毅一家会从其他店铺购买一些销量高的竹编艺品,学习借鉴他人的编织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产品当中,他们还购买过浙江、四川、广西等地有特色的竹编制品进行比对,精进自己的织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徐柏毅一家坚信,只有不断向好的产品学习,才能有所进步和突破。

  此外,徐柏毅和梁桂好还向实践团介绍到他们还会调研市场需求,根据顾客反馈去做一些大众喜好的产品,市场的不断变化也促使竹编不断推陈出新。他们在传承中创新,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编织艺术风格,不断打造出有特色的新品,为竹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经历了无数次的摸索和碰壁后,徐柏毅一家的产品逐渐打开了销路,拥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源和订单。“我们还通过国外平台将产品远销到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生意在最好的时候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如今,夫妻二人不断拓展销售平台,并通过直播等方式进一步推广、售卖产品。

图为实践队员在骑楼街进行专题纪录片的录制工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乐翔 摄

  悠悠竹艺心 眷眷情丝缘 

  电商产业的发展帮助更多人重新拾起了这项珍贵的手艺,徐柏毅和梁桂好抓住机遇,将非遗传承与新时代紧密结合,让新桥竹编搭上电商的“快车”,插上科技的“翅膀”。他们赋予竹编现代元素和创新思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年轻一代如“竹”般坚韧的精神力量。未来,他们还将继续用实际行动,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天地书写新篇。

  受到这股力量的感染,实践团队也在现场展开了专题纪录片的录制工作。实践队员表示,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把这门古老的技艺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据介绍,实践团队将通过视频、推文、海报、漫画等各类新媒体作品呈现此次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让更多人知晓新桥竹编蕴含的匠心故事。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