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的数量已超过2.4亿,占总人口数的17.3%。今年3月5号,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十次提到“养老”,并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时至今日,养老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家庭和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养老问题突出,形式逼人。
对此,华侨大学中国大学生保险责任行调研团团队开展了为期数天的调研实践,走访了数家养老院、老年大学、养老社区等机构,发放了大量问卷并同机构负责人和老人们深入交谈,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讲,依靠子女养老,是天经地义之事。无论时代怎样更替,仍将有相当多的家庭能够享受到子女孝敬而带来的晚年幸福,这是我们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对传统伦理的坚守和传承。
在这里,不得不提“汉堡人”的概念,“汉堡人”是指上有日益苍老、需要赡养的长辈,下有花销巨大、持续培养的下一代,他们夹在中间,像一部不能停止转动的机器,需要艰难地维持着家庭的运转。且不论多数年轻人,在肩负责任和压力的同时自身存在的风险,仅言其所在的家庭,就已危机重重。在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中,这样的家庭并不罕见,制约着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发展。
尽管存在种种传统观念的制约,但基于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社区养老相较于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是现在子女和父母普遍接受的一种养老方式。社区养老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与同龄人一起交流活动。子女能相对安心的工作,父母生活一定程度上得到丰富。
但在实践调查中发现,养老方式的问题选择还受家庭经济实力、子女数量、子女观念、养老社区完善与否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每个家庭只要是能给年迈的老人舒心健康的晚年生活,不论选择何种方式,都是理性的,都是值得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