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紧跟“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活动主题,发扬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乡村老百姓送医下乡,助力健康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7月19日,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部赴甘南临潭县医疗服务小分队一行16人来到了长川乡沙巴村和冯旗村,开展了一天的医疗服务活动。
我看过一部电影,名为《守巢人》,电影中,乡村女医生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唯一交流与诉说的对象,已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我作为一名医学生,有幸在此次三下乡旅途中聆听他们的守巢故事。
青丝陪伴白发,守护空巢老人
原本是温暖的“家”,演变为冷冰冰的“巢”,“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巢其实并未空,有孤独羸弱的老人在守望,有年幼的留守儿童在期盼!孤独、寂寞,之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已是痛苦难耐的事,不难想象,之于甘南偏远乡村苦难多病的“守巢老人”,幼年便与父母分别的留守儿童来讲是怎样的一种煎熬。
在我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前来问诊的爷爷奶奶,由于高原地区的环境影响,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办法饮用正常水质的自来水,导致他们牙齿严重缺矿,脱落严重,以致于吐字不清。
其中还有很多老人上了年纪,腿脚不便,听力逐渐消减,导致我与他们的交流沟通十分困难。看着他们骨瘦嶙峋的小身材,一张张褶皱堆叠的面庞上布满一层层老年斑,很难想象,对于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的他们而言,究竟是怎样来维持日常生活。
图为小分队成员雷甜甜正在询问一位老奶奶的个人健康状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向鑫玥 摄
在登记信息的过程中,有一位77岁的老奶奶,口腔内只剩两颗下颌前牙,其他的牙齿都脱落了,我问她:“奶奶,您这样要怎么吃饭呀?”奶奶面带微笑地回答我:“我呀,就是开水泡点馍馍或者是喝点稀饭,这样已经吃了好几年了,都习惯啦!”
听到这些,我的内心深处似乎有什么地方在隐隐钝痛,眼泪不停地在眼眶内打转,我想到了我年迈的奶奶,这或许就是感同身受吧。
在这个相对小县城而言已经较落后的小村庄里,他们的孩子大多都外出打工,只留下了疾病缠身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
年轻人为了家庭生计,有时一年或者好几年才能回一次家,电话几个月才通一次,一次通话不超过十分钟,老人不们也不敢主动联系孩子,怕影响他们的工作,自己孤苦伶仃,却日夜担忧子女过得好不好。
当身体不舒服时,他们习惯性的自行诊断、下药,最终小病酿成大病。有的甚至不舍得花钱,向孩子隐瞒情况,不仅仅是因为害怕麻烦孩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害怕孩子们承担高额的医疗费,加重他们的负担。
关注老人是一种功德、参与养老是一种品德、替人尽孝是一种美德,这不仅仅是社会公益的职责,也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的职责,关注今天的‘空巢老人’就是关注我们的明天,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
关爱留守儿童,筑梦美好未来
义诊活动中,我见到了许多瘦弱的小朋友,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不是爸爸妈妈,而是爷爷奶奶。他们的父母常年四处奔波打工,有时很长时间才能和孩子联系一次。在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而产生的无助、孤独。他们让我感受到了那一句话“自能生羽翼,何必仰云梯”。
很多小朋友已经9岁左右了,由于长期缺乏营养,他们的身体十分单薄与瘦弱,手腕细的都快赶上竹竿了。我觉得,对于他们来讲现在最大的问题便是教育问题,爷爷奶奶文化程度都不高甚至没有文化,无法辅导他们的功课,导致他们大多在学习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他们,只是全中国千千万万个留守儿童的小小缩影,他们身处偏远地区,接收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加之严重缺乏父母的关爱,早熟甚至乖巧的令人心疼。他们身上不曾拥有一个正常孩子应该拥有的美好童年。
图为小朋友稚嫩眼睛里饱含着对亲情与爱的渴望。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敏 摄
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回忆童年,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我不希望他们成为这句话的践行者,这个社会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与关爱。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是一个庞大且弱小的群体,是一个非常需要帮助的群体,他们需要被更多的人带着关爱与坚定去拥抱。
今天回去的路上,我和朋友都感到很难受,仿佛有一只手抓住了我的心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他们一个是缺少父母的陪伴,一个是缺少子女的陪伴。他们一个渴望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一个渴望在子女的陪伴下终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们成为了彼此的标配。他们都在盛世中被留守,需要更多温暖,关爱和陪伴。
短短一天,我懂得了很多生活的道理和基层的艰苦,村民们那一张张沧桑的脸庞,还有他们那种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眼神让我难以忘怀。如果给我一次机会选择,我想我更倾向选择服务于基层,因为基层的他们更需要关爱和陪伴,更需要健康和欢乐。我相信,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定是我最难忘的经历,一定是我最骄傲的成长,我会踏实努力,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积极培养浓厚的乡村情怀!(通讯员 雷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