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江南诗社赴青阳“古韵寻芳”调研社会实践团队暑期前往青阳县文化馆进行调研活动。
清晨,我们沿着风车公路步行到青阳县文化馆,这个馆的整体分布呈现四合院的特点,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古色古香。走进馆内,在青阳腔戏曲演员的带领下,我们简单地了解了馆内的展品和青阳腔的相关内容,随后在演出大厅观看演员们排练。即使他们衣着朴素,仅仅凭借唱腔和身姿,我们也能感受到舞台的精彩。最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他们为表演好青阳腔而付出的努力,他们生动诠释了谚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内涵。在观摩他们排练时,每一次我都感到很佩服,但他们依然会因一个小小的失误而重新来过多次,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图为实践团队在学习戏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胡蝶 摄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江进老师亲自指导学年轻演员们表演,那场表演有一个下跪的片段,78岁高龄的江进老师毫不犹豫地弯腰下跪给演员做示范,当时那位青年演员边扶着她边急忙地喊:“您别跪,赶紧起来!”从这个细节中我可以感受到江进老师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以及演员们对老师的敬爱。本来我通过观看第十六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山花烂漫》对江进老师有了一些了解,在我心里她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是我们这样普通的实践学员生很难接触到的大人物。没想到我们有幸得到她的亲自指导,她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她不仅是一位传承青阳腔的艺术家,更是一位慈善和蔼的老师。我深深地敬佩江进老师在青阳腔传承方面做出的贡献,在她教我们唱《圆月桥》的时候,因基础太差,我曾一度想放弃,但看到她的满头白发,我心生愧疚,一位老艺术家不求回报的教每一个愿意学青阳腔的青年,我想我必须足够认真才对得起这份信任。
图为戏剧演员在排练。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胡蝶 摄
纪录片中提到江进老师喜爱梅花,毛泽东的《咏梅》这首诗正巧照应着江进老师和青阳腔之间的故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青阳腔历经风雨,大幕多次开合,终于在近几年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想当初青阳腔正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多亏江进老师等老一辈艺术家们力挽狂澜,像梅花一样在悬崖上傲然屹立,迎着风雪绽放光彩。“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老一辈艺术家们甘居幕后,为青阳腔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为青阳腔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希望。“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披肝沥胆的呼喊必有回响,执着坚定的守望终将迎来曙光,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个个围绕青阳腔的项目建起来,一笔笔专项资金注入进来,青阳腔传习馆、青阳腔博物馆陆续开馆,一批批年轻演员来到青阳寻梦。我仿佛能看到青阳腔发展繁荣时,江进老师在梅花丛中笑,那是饱含喜悦泪水的笑,那是温柔又优雅的微笑。
在文化馆的花园里,我发现了刻在墙上的屈原的《哀郢》,这是一首悲伤又不失风雅的诗,使此处的古韵气氛更加浓厚。此外,还有一篇《青阳赋》令我印象很深刻,作者用赋的形式洋洋洒洒地写下一篇关于青阳腔的文章,被刻在馆内的石墙上,语言典雅优美,豪迈潇洒,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青阳腔的喜爱与自豪之情。傍晚,当我走出青阳腔博物馆的大门时,回头望了一眼这个漂亮的徽派建筑,我知道这里不仅承载了一种戏曲文化,还包涵着一些人一生的追求与梦想,是一个传承、是一份坚守、是一种希望。(通讯员 陈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