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乡愁:为建设美丽乡村着色

  2022年7月11日,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情暖留守,携手“童”行小分队开启了暑假“三下乡”之行,团队前往南充市南部县正觉寺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期间,我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和热情,了解了当地青年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家乡的年轻一代逃离故土,仅留下那寂静得让人生怕的夜晚。

  如果说农业文明的基因,已经镌刻在华夏儿女的基因里,那么故土情结,是每个中国人都绕不开的情感羁绊。时至近代,我们的诗人称之为——乡愁。

  乡愁,是一种风景。从“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到“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乡愁总是联动着山水人家。家乡的一庭一院一草一木,都让乡愁变得具象而浓烈,即便海角天涯,总能触景生情,让人魂牵梦绕。我是农民的孩子,对农村有着天然的情感。在同当地创业青年的交谈中,我更能深入体会乡愁的内涵,在乡愁的名片中,记录着小伙伴嬉戏玩耍的画面,记录着家人喜悦的点点滴滴,也记录着乡村的百般变化。他们热爱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在外漂泊受挫时常涌起那温柔的乡愁,因此他们返乡创业,竭力推动家乡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同正觉寺村返乡青年交流并参观其所得荣誉。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天志 摄

  在正觉寺村党委带领下,这批青年成功创建了“支部+协会+公司+农户”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打造了返乡农民工孵化园、返乡企业家创业园和“农业科技大棚”示范园,大力发展“农旅结合模式”,产业带种植技术,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其打造的“寺外桃源”风景区也成为正觉寺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龙头项目,2021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就业,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新方法。这也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图为实践队员向正觉寺村党委书记了解返乡青年创业成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天志 摄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需要一个科学统一、因地制宜的规划。正觉寺村具有离县城较远、地势较为偏僻,但当地打造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让“旅游+”为乡村振兴赋能。乡村旅游是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支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正觉寺村以打造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为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发展战略,重点打造各大景区周边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业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让游客能在农业采摘园、观光园中领略田园生活。

图为正觉寺村“寺外桃园”旅游景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天志 摄

  第二,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需要青年人才的参与,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当前,青年人才短缺、人口空心化、老龄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难题。对比我的家乡凉山州,因周围的城市加快城镇化步伐,很多人都受到虹吸效应选择进城生活定居,村子里只留下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看不到青壮劳力。而正觉寺村的青年大多选择回村创业,也真正做到了留得住乡愁,这是令人感到十分振奋的做法,也可以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方向。因此,要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坚持引育并重,增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乡村人才支撑。

  第三,我认为学校能够加强乡村振兴课题调研,精准把握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乡村振兴开展不同主题的调研。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董教授也注重当地文化和经济产业的发展,在此设立实践基地,并调研注重内容,强化效果导向,让学生在乡村实践中真正感悟农村,走近农民,懂得农业,增强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和把握,切实把自身所学所识转化为推进实践深度和广度的强大动力;将乡村振兴与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做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使实践育人效果体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这对实践者也具有极大帮助。

  从一定程度上说,乡愁里装着的风物和人情,是我国乡村的灵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更是为我们绘制了一幅诗情画意的新农村图景。古人的乡愁,往往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而我们的乡愁,因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而变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通讯员 高天志)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