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远游求知探非遗,传承创新共“青春”

  为了让新时代大学生更加的了解、传播非遗文化,从实践中探求创新非遗,让非遗文化在青春力量的影响下共“青春”,2022年6月17日,我作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心怀期望,随团队出发于武汉,到达于襄阳老河口市,在炎炎烈日下寻到陈义文巷深处的木版年画工作室——逸仙斋,通过用心动手相结合的方式,实际学习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的制作工序,也明白了当代青年更应该有创新传承非遗之决心。

  在学无止境的价值体系之下;在实践出真知的理论指导下;在国家,学校的鼓励学生实践的方向下,我拥有了一次实地考察的机会。

  走进陈义文巷,整洁的街道映入眼帘,古朴宁静的气息扑面而来,根据老师的介绍,此巷已经经过改头换面,在国家对文化自信的培养,非遗文化的保护下,此巷在对非遗保护的同时也得到有效的治理,并以故去非遗传承人陈义文老先生命名河口,走在这条道上,我心中泛起一种骄傲,是国家富强的同时文化不落的骄傲。此行的深刻感悟之一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只有文化与之旗鼓相当,才能提升人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对于未来非遗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应当尽力思考,创新传承。

图为“逸仙斋”木版年画工作室内年画成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谢莹莹 供图

  我走进逸仙斋,观赏到一幅幅多彩的年画,艺术的美瞬时间充斥头脑,视觉享受在此时逐渐饱满,在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中,我亲身参与了定稿、刨木、贴稿、雕刻、印刷五个步骤中的四个部分,在学习到“陡刀立线”的独创雕刻技法的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认真、细腻和耐心是最考验匠人的三种品质,一副良好的作品可能会花一两个月以上的时间来制作完成,这给身处快节奏生活的我带来了新的感悟。

  人们因为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世界上诞生了看完仅仅只用几十秒的视频,那份收获与快乐是否与时间成正比?几十秒钟的视频带来几十秒钟的收获与快乐,那么几个月的木版年画的制作呢?将会给人带来内心的沉静和长时间的满足,我们青年人需要提升就少不了长时间的沉静和思考,因此,青年人的生活里也应该尝试慢节奏的事物,锻炼心性将成为我的必要,也当成为青年人的必要。当我最终对准印刷的那一刻,仿佛世界归于宁静和美好。

图为队员们正认真参与木版年画雕刻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谢莹莹 摄

  这次实践也勾起了我心中的万千思绪,不管何时想起陈老师对于木版年画未来创新发展的思虑,我都心有所想。非遗文化需要与青年共“青春”,在智能技术、现代化科技、新的生活方式逐渐普及的时代,我们大学生作为未来时代发展的主力军,了解和创新非遗也需要青年的一份担当,传统文化在传承根本的同时也应当创新适应时代发展。

  根据老师的介绍,如今木板年画的未来发展方向,相关单位和人员都在尽自身之力,不断将创新的思想与传统木版年画工艺相结合,如今,顺应新式的单扇门,创新出新的形式,用单张画幅包括尉迟恭和秦叔宝两人,适应了单扇门的使用。

  同时,我们新一代青年更应该助力传统非遗在人们心中的唤醒,思考之后,一份灵感涟漪在我的心中泛起,如果能将科技与传统结合,又将焕发出怎样的精彩呢?在科技发展的未来,在文化艺术创造拥有良好前景的未来,木板年画如果可以考虑采用AR技术?对门上的年画进行增强现实的想法,每一份年画的背后是不同门神不同的动作,将固定的形象动态化,将内涵丰富化和多样化,就是这样一个带点奇思妙想的想法,在我的脑中不断萦绕着。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时代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显得更加的必要,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既远游,在体验其中并有感悟所得的同时,也应尽力担责任,通过实践传播非遗,让非遗传承创新同青年共“青春”。(通讯员 谢莹莹)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