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抛繁从“剪”,绘苗乡记忆

  “米酒甜,米酒香,敬酒的飞歌飘山梁。”苗族是纯朴而热情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苗族传统技艺更是凝聚着苗族人民的智慧,承载着苗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2023年2月,带着对苗乡的思念和对故土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我踏上了回乡的旅程,带领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探寻绥宁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实践团的三位伙伴展开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风景秀丽的古苗寨,色彩鲜艳的苗族服饰,热情好客的苗族人……苗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神秘而美丽,但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还属苗剪。 

  一把精巧的小剪,一张普通的宣纸,构建出了一个瑰丽的故事王国,它囊括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神话和对自然的崇拜……这就是苗家剪纸。苗家剪纸历史悠久,是一种与苗族生活紧密相关的民间艺术。苗剪的风格各不相同,有画面内容丰富,纹样多为动物、花卉剪纸,亦有构图上相对灵动,以当地传统节日、风土人情为题材的剪纸。   

图为绥宁苗家剪纸作品。团队供图

  苗族非遗是一本浓墨重彩的“文化智库书”,苗族人以神话古歌历史为魂,将心中瑰丽多姿的世界熔铸进音乐、舞蹈、服饰以及建筑艺术中,那里既有对祖神的千古追思,更深藏着一种万物有灵,恣意而活的生命观。

  抛繁从“剪”,纸短情长,一张张纸,一把剪刀,苗家剪纸传承人唐东风老师用精湛的技法剪出非凡的苗族艺术,当我们看到唐东风老师的作品时,不禁有些怀疑,这真的是中国剪纸吗?第一次见他的剪纸,就被他剪刀下的灵动而不失严谨的剪纸世界所深深吸引。每一个回旋、伸展,每一寸光与影的交错共生,似乎都为无生命的纸注入了灵魂与生命力。纸张就像春日的新芽、夏日雨后的藤蔓肆意生长……

  多年来,通过点滴积累,唐东风老师对大量的藏品进行发掘、分类和梳理,将苗族文化的图形艺术与深刻的人文内涵融合传承并创新创作。唐老师的作品和其他人的剪纸作品有着极大的不同,别人的剪纸多是花鸟,但是他的剪纸里讲的是人物和故事,他的花鸟元素是融在剪纸的技巧中,纵使是剪花边,也是神似形不似,在他的作品中花边未必是花,定睛细看可能是很多个身姿百态的人,亦可能是苗族服饰上的腰带,花边的存在绝不是喧宾夺主,而是丰满故事的层次,给人娓娓道来之感。

  依托苗族神奇的古老传说,唐东风老师手里的剪刀都有“两把刃”,一把是日积月累的美学沉淀,一把是苗族艺术的瞬间灵感,它们共同剪出了一个神秘梦幻的“心灵世界”。唐东风老师汲取于绥宁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哭嫁》、《打三朝》等作品,还有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篝火晚会,舞龙,他创作出《苗寨溪图》剪花的纹样组合顺应灵感和心境,剪花的过程充满未知和期待,当剪完展卷,他自己都会释心而喜,这就是苗族剪花的魅力所在吧,从细节反映苗族人家质朴生活。

  唐东风老师说:“苗剪需要用心,每处都流露着文化的传承。”苗剪中就连工具都那么讲究、独具特色,剪纸的剪刀是需要用水磨石加工并且打磨后一长一短,尖端交错,而一长一短是为了防止打滑,让下方较长的一端承住纸面;尖端交错则是为了方便取孔,保证精细平整。多么智慧的民族,多么有创造力的文化,在一点一滴中彰显苗族人家的细心和传承。 

图为唐东风老师为团队展示剪纸技巧。团队供图

  一张宣纸,一把剪刀,即可变换生命万物,苗族非遗值得我们开发和品读的“宝书”其实还有更多……唐老师第一次接触剪纸是小时候趴在母亲腿上,看母亲剪纸,他后面凭着着自己的研究和小时候的记忆创立了绥宁苗家剪纸传习所,传承文化,传送经典,他开始招收学徒,但当谈及为何只收本土徒弟时,唐老师答到:“在于苗族文化,只有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孩子,才懂这里的根。”因为只有懂这里的人,懂这里的情,才能剪出绥宁特色,讲好绥宁故事。 

  或许实践的意义便在于拾起历史的瑰宝,让美得以传承。非常感恩每一次时代变化的节点上,能有唐东风老师这样的民族艺术家带我们再一次重逢这种美好——不遗忘,就让它们“重生”而活……而我们也需要了解和学习这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文化是一种传承,有了传承,中华精神才能代代不息,中华文化才能源远流长。 (通讯员 阮琼)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