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中南大学学子走访贺兰山,了解千年岩画史

  中国青年网银川2月20日电(通讯员 张瑜昕)岩画,是凝固在岩石上的历史。贺兰山岩画,是游牧民族历史、艺术的画廊。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贺兰山岩画的独特意义,体会岩画的魅力,并且能够切身感受古代先民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2023年2月8日早,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欢乐在乡”团队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贺兰山岩画风景区,通过贺兰山岩画这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了解远古时代的社会风貌,并调研岩画独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故亦谓之画石山也。”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上的这段描述,说的就是贺兰山岩画。出发前,团队成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以此来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岩画体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讲解员介绍岩画历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瑜昕 摄

  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实践团成员来到贺兰山岩画风景区,在这沟谷两岸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分布着6000余幅岩画。讲解员介绍岩画时说:“岩画题材十分普遍。大至表示日月宇宙,小至描绘动物足蹄,并有狩猎、放牧、跳舞等的局面。岩画艺术造型粗暴奔放,构图朴素,具备奇特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贺兰山岩画中数目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人面形,最具代表性的人面形之一被称为“太阳神”。团队成员们看到,它被磨刻在距地面20余米处的石壁上,头部有放射形线条,面部呈圆形,重环双眼,长有睫毛,炯炯有神。讲解员解释说:“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阳神”。在远古社会时期,古代先民认为自然界的草木枯荣,四季更替,以及人的生老病死,都与太阳有着某种息息相关的联系。于是,为了拉近人与太阳的距离,得到太阳的庇佑,古人就将太阳人格化,以便祭祀时,更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此外,成员们还看到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有趣景象,即人面形中有似一个站破人的轮廓,双臂曲折,两脚叉开,腰佩长刀。在认真聆听讲解后,成员们得知,这是一个以化身图腾的巫觋为核心的造型形象,这种独特的崇敬和敬佩,是其它岩画所少有的。 

图为太阳神岩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瑜昕 摄

  参观完贺兰山岩画遗址后,团队成员又进入贺兰山银川世界岩画馆采访了“宁夏岩画之父”李祥石。“请问一下,贺兰山岩画将如何保护呢?”团队成员询问李专家。通过专家的解答,队员们了解到:岩画的保护至今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贺兰山岩画产生年代久远,且是以石器、金属器制作在露天的岩壁之上,面临风蚀、雨蚀、自然剥落和盐碱侵蚀等物理、化学病害,为了能够给解决岩画的保护多争取时间,将它们的资料精准留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2019年贺兰山岩画数字化留存项目正式实施,目前已完成岩画的精准扫描,并且将在资料留存的基础上,进行岩画的归类整理以及病害分析研究。近些年,宁夏一直致力于贺兰山岩画的研究和保护,着力解决文物本体风化病害,比如通过采用灌浆、封护、清洗、加固等措施,已对20处风化较为严重岩画实施了抢救性保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岩画石质文物脱落、裂隙、松动、苔藓侵蚀等问题。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瑜昕 摄

  几千年的悠悠岁月,沧海桑田,唯有岩画依然矗立在苍茫的贺兰山口。行走在桥石林立的深谷间,看着古人留在石头上的印记,成员们才真正理解了冯骥才先生所提的:“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山岩画不仅仅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作品,其前后连续时光可能达千年,甚至一万年之久,在贺兰山生活的诸多古代民族前后接踵,独特实现了这一艺术画库。成员们通过游览,感受到古代先民们在狩猎与劳作之余,用岩画展示出的丰富的设想力和无限的发明力,并能从那一锤一凿中体会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实践队员张瑜昕在实践后感慨道:“贺兰山岩画是古代先民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深深印刻在岩画的痕迹中,令人惊叹,也让人回味无穷。” 

责任编辑:蒋宇骏